十月初三,秋收過後,大基建提上日程,張文傑跟隨商隊前往黎壩。

一路上人背馬馱,十分不便,這也是張文傑第一次走出鎮子十里外。

狹窄的棧道,有時還要翻山越嶺,根本不可能走馬車,又是漢中入川的一條重要通道,不可能被誰單獨佔據。

張文傑有些可惜的看著還算順暢的古道,只要好好修繕,就是一條貿易通路,現在只能在這種人背馬駝的情況下運輸。

商隊一百多匹馬走了一天,抵達第一個補給點,羅鎮壩。

羅鎮壩所在正是洋水支流匯入的地方,有一片谷地,住著數百戶百姓,以種茶為生。

張家已經隱秘的在此發展了十幾戶百姓。

往西順著支流小峽河翻過一座山,就到了青龍嘴,那裡有壩有谷,能開墾幾百畝水田,上千畝山地,養活百姓五百多戶,早就被張家佔完了。

小峽河與洋水交匯的西側幾百畝地也被張世興花費高價買下,封鎖了出口。

這裡建造了兩所學校,六七百名學生,進行簡單教育,優秀的會被送到堰口鎮。

張文傑從馬車上跳下來,看著這個只有一條街的小鎮,對旁邊的朱權說:“你看這裡,估計幾百年前也是這一條街,過了幾百年幾乎沒變化,可能就是多了一些人口,皇帝和地主只要自己過得好,才不管其他的事情。”

朱權也在這條路走過數十次了,當時還在感嘆這樣的荒郊野嶺都有小鎮,只因為在交通要道上,今天聽到張文傑說的,結合近幾年學到的,也就理解了。

張文傑接著:“走,咱們進去轉轉,調研一下。”

兩人一起走到街上,身後還跟著兩個護衛,身穿麻衣的百姓紛紛躲避,生怕招惹到這個豪門大少,被打一頓都沒地方說理。

張文傑一路走著,儘量避開人群,整條街不過百餘米,只有四五十個人在轉,大多都是南來北往的商隊人員。

街上有雜貨店,一個糧鋪,是自家的,還有肉鋪,兩個小酒肆,三家旅店,肉鋪和一個酒肆就是當地大戶羅家開的。

三家旅店本來是堰口鎮三家大戶各一家,現在就都是張家的。

張文傑這個大少爺每個店鋪都進去問問,瞭解這條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