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章(第2/2頁)
章節報錯
華夏鹽的主產地,四川的滷水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存在,而那些廢棄不要的就是化學研究院的最愛,他們在裡面發現了許多元素,臭,就是一種。
顧名思義,含有這種元素的滷水很臭,但阻擋不了研究他的研究員,在張文傑對科學發展的指導中,有過這麼一段教育被化學研究院奉為圭臬:沒有什麼材料是沒用的,只是你還沒找到它的用處。
所以,對於每一種新元素的發現,他們已經在科學院中形成一套測試順序,先把這種元素對光,熱,空氣,氧氣等等一切可以檢測的方法檢測一遍,形成一個元素本身的性質集合,然後與目前發現的所有元素進行一定的結合,再檢測一遍。
如果有哪個檢測手段是新出現的,那就再檢測一遍所有材料,就好像當年有人考慮使用不同的光檢測光敏材料,讓化學研究院的人花費許久去把發現的上萬種材料再進行一次檢測,在各種光下,總計十餘萬次。
他們更像是在做一種工作,而不是科學實驗,但是這也讓化學研究院的每個人都能夠對自己所負責方面的材料如數家珍。
鄭復光並不是化學研究院的人,而是物理研究院光學研究所的。
“老柳,你可是光感材料的博士,給我說說,哪種光學材料能夠緩慢的在光的影響下改變,但是必須得能夠有其他變化,比如本身光過不去,感光以後光就能透過去。”
柳元宗聽到這個要求,想了想,就說:“這個倒是有,溴,也就是那個本來叫臭的元素,溴化銀遇光分解,還有碘化銀,這個分解的更快,本身沒什麼,會分解生成黑色沉澱。”
鄭復光問:“怎麼材料大全沒有記?”
柳元宗一攤手:“這也沒辦法,溴化銀和碘化銀都要用氯化溴或碘化鉀和硝酸銀一起製備,凡是用酸的時候都挺麻煩,我們都是最後做實驗,還有銀,這還挺貴的。
測試效能和留存樣本起碼需要三公斤的量,硝酸銀我們每年只有三百公斤的量,要和這麼多東西反應,每年只能做一部分。
材料大全本身也是半年一更新,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