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給你。希望你不辭辛勞,務必將此事辦妥!”

只見孫乾邁步而出,雙手抱拳施禮道:“主公放心便是,在下必定不辱使命,全力以赴辦好這件事情!”說罷,便轉身離去,踏上了聯絡各方勢力的征程。

……

而此時,張固與郭嘉則率領一隊人馬。踏上前往泰山郡南城縣的道路。張固此行的目的。便是拜訪如今漢末的第一大儒,經學大家,鄭玄!

鄭玄用其一生對《詩》、《書》、《禮》、《易》、《春秋》等經典進行註釋,使得經學的門檻大大降低,讓更多計程車人有機會接觸並理解儒家思想。

鄭玄的貢獻不僅僅在於其註釋,更重要的是,他將經學推廣至民間,使之不再侷限於士人階層。

他的學生有千人之多,常年追隨的有四百多人,有名的更是有五十多人。其中包括崔琰、國淵、任嘏、郗慮、劉德、田瓊、宋均、孫乾和王基等人。

此時的鄭玄,因為躲避戰亂。所以解散學生,如今遷居徐州南城縣棲遲巖下的一所石屋裡,很少出頭露面,仍然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經典,註釋《孝經》。

張固與郭嘉風塵僕僕趕到南城,並且很容易就找到了鄭玄的住處,畢竟鄭玄名氣實在太大。

雖說鄭玄如今居住之處只是石屋,但是追隨鄭玄的學生實在不少。他們在周圍建造屋舍。此處儼然是一處村落的場景。

此時正是午時,張固於郭嘉到後,隔著很遠的距離便下馬步行。隨即遞上拜帖。不久之後,一名青年迎了上來,拱手行禮道:“在下鄭益,見過刺史大人。不知刺史大人前來,有何要事?”

張固連忙回禮道:“原來是康成公公子當面,在下失禮了。此行想面見康成公,有要事相商。”

鄭益回禮道:“家父正在午休,既然刺史大人要面見家父。在下這就去請家父。”

張固連忙阻止鄭益道:“慢,在下無故叨擾,又怎敢打擾康成公,先讓康成公休息。稍後再做通報亦是不遲!”

鄭益見到此情形後,連忙熱情地邀請張固進入一間寬敞明亮的屋子內歇息片刻。他輕輕地推開房門,做了一個“請”的手勢,微笑著說道:“刺史大人,請進屋裡稍事休息吧!”張固微微頷首,表示謝意,然後與郭嘉邁著沉穩的步伐走進了房間。

緊接著,鄭益馬不停蹄地又去邀請鄭玄的幾位門生前來作陪。不一會兒功夫,幾位身著素衣、氣質儒雅的學子便應約而至。他們面帶微笑,向張固拱手行禮問好。

待眾人都圍坐在一張精緻的圓桌旁之後,氣氛頓時變得輕鬆愉快起來。大家開始隨意地閒聊著,話題從詩詞歌賦到天文地理,從民生百態到時政要聞,無所不談。張固博學多才,言辭風趣幽默,引得在場之人時而捧腹大笑,時而點頭稱讚;而鄭玄的這幾位學生也不甘示弱,紛紛各抒己見,展現出自己深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整個屋子裡充滿了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半個時辰之後,正當眾人談論之時,忽然有一名書童急匆匆地跑來稟告:“益恩先生,鄭夫子已然起身了!”鄭益聽聞此訊,趕忙起身,示意身旁的張固和郭嘉一同前往面見鄭玄。

三人穿過庭院,來到屋前,輕輕推開房門走了進去。一踏入屋內,張固便忍不住好奇地環視起四周來。只見這屋子的陳設雖然簡單樸素、毫無奢華之氣,但四處都擺放著許多書籍和竹簡。

這些書籍有的整齊地碼放在書架之上,有的則隨意地攤開在桌案邊,彷彿剛剛被主人翻閱過一般。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墨香氣息,那味道沁人心脾,令人感到心曠神怡。

正在此時,一陣輕微而沉穩的腳步聲由遠及近地傳來。緊接著,從屋外緩緩走進一人。此人面容清瘦,雙頰微微凹陷,歲月的痕跡在他臉上刻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