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位與待遇,但由於其濫發與貶值,最終也未能激發士兵們的鬥志與信仰。

到了清朝時期,軍功制度再次得到了完善與發揚。在順治時期,清軍入關後建立了完整的獎賞制度。士兵們在戰場上不僅可以獲得豐厚的賞銀與財物,還可以根據立功大小授予功牌。這些功牌不僅證明了士兵們的戰功與榮譽,還可以在他們退伍後換取各種獎勵與特權。

清朝的軍功制度中,財產獎勵與官職獎勵並重。立功退伍計程車兵可以選擇看守皇陵或去往邊疆耕種。看守皇陵計程車兵可以獲得幾畝土地以及十份數量的八旗名額;而一份名額每個月都可以領取三兩銀子的俸祿。這些八旗名額不僅可以繼承給後代子孫,還可以分配給親戚與族人。只要清朝不滅亡,這份俸祿就會世世代代地發放下去。而如果選擇去往邊疆耕種計程車兵,則可以獲得上千畝的土地以及包衣奴才的幫助;他們將成為大地主與富戶,享受無盡的榮華富貴。

除了財產獎勵外,清朝的軍功制度還提供了官職獎勵與爵位獎勵。立功退伍計程車兵可以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擔任官職或爵位;這些官職與爵位不僅有著豐厚的俸祿與特權,還可以讓他們在社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與聲望。此外,功牌還可以用來抵罪;其作用與之前的丹書鐵券一般無二。

除此之外還有著一系列與現代軍功章相媲美的獎賞。諸如賞賜黃馬褂、花翎等華美服飾,它們不僅是日常穿戴的實用之選,更是榮耀與地位的璀璨象徵。當士兵們身著這些服飾,那份由衷的自豪與無上的榮耀便會油然而生,彷彿他們是天地間最為尊貴的勇士。

不僅如此,士兵們還享受著諸多特權。他們得以免除繁重的賦稅與徭役,每月更有固定的糧食發放,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滿足。這糧食的配給更是細緻入微,根據士兵及其家屬的年齡不同,分發著相應比例的口糧,讓每一份溫暖都精準地送達心間。

在清朝初期,正是得益於如此優厚的軍功制度,八旗兵在入關之際,猶如猛虎下山,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他們橫掃東亞,無論是蒙古的廣袤草原,還是明朝的繁華都城,亦或是李自成、南明、朝鮮等勢力,都紛紛敗在他們的鐵蹄之下。這不僅是軍事力量的勝利,更是制度優勢的彰顯。

反觀當時的明朝,其軍隊實行軍戶衛所制,戶籍制度森嚴如鐵。軍人世代承襲軍戶身份,而衛所軍官更是世襲罔替。到了明朝後期,士兵幾乎成了軍官的私有財產,如同農奴一般被束縛在土地上。軍官們寧願讓士兵們多種田以謀取私利,也不願為他們購置裝備、訓練軍隊,為國家效忠。

於是,到了明朝末年,許多軍戶一生都未曾摸過刀槍,只是成了軍官的佃戶。這樣計程車兵,一旦被拉上戰場,又能有何作為?恐怕只有蒼天才能知曉他們的命運。而明朝真正具有戰鬥力的部隊,也僅剩邊軍或統軍大將的私兵家丁。

然而,由於將位被家族牢牢把控,這些家丁私兵即便打勝仗也無處升遷,一旦戰敗,統軍大將仍需籠絡他們,給予賞銀。這種畸形的制度,導致家丁和私兵們出工不出力,勝利時軍功歸於將軍,失敗時卻需自己承擔生命的代價。因此,他們順風時戰鬥力爆棚,逆風時則望風而逃,成為戰場上的一道奇觀。

兩相對比之下,清朝能夠奪取天下,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到了南明時期,戰場上活躍的甚至大多是投降的明朝軍隊。這不禁讓人深思:為何明明是同一支軍隊,在明朝體系中卻是望風而逃的潰軍,到了滿人手下卻戰鬥力爆表?其實,在古代軍隊中,除了信仰之外,真正的決定性因素就是上位者能夠給予普通士卒的好處有多少。

在張固看來,對比商鞅變法和清朝的軍功制度,他更傾向於清朝的制度。因為清朝的制度不僅實用性更強,而且更為簡單明瞭。士兵們作戰後,只需按照功勞大小分發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