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投石機持續不斷的猛烈攻擊讓他們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整個城牆彷彿被一場巨石風暴所席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急關頭。

投石器,亦稱霹靂車、拋射器或發石裝置,其構造基於一木製框架,框架之上安裝有一根穿過中心軸的長木杆作為發射臂,一端附有皮製索套以固定石塊,另一端則連線著數十乃至上百條繩索,供多人同時拉動繩索,以投射石塊至敵方陣地。

然而,早期的拋石裝置存在一個顯著弊端:為確保拋射力度與穩定性,其高聳的設計往往導致底部結構笨重,缺乏必要的機動靈活性。後經曹軍改良的霹靂車,在原有基礎上增設了車輪於底座之下,從而使得少量士兵即可推動車輛,靈活調整攻擊姿態,其效能因此實現了顯著提升。

當前,張固所沿用者仍為傳統設計的投石器,尚未採納加裝車輪的革新方案。此後,投石車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拋石裝置亦持續得到改進。

進入隋唐時期,拋石技術向西傳播,首先在阿拉伯地區嶄露頭角,隨後又傳入歐洲。經由阿拉伯人的進一步改良,拋石裝置已能單次發射重達四百餘斤的石塊,甚至能夠投擲火藥包,其破壞力愈發驚人。

此類經阿拉伯改良的拋石裝置,隨後又被蒙古人帶回中國,並被稱作“回回炮”。在元朝滅亡宋朝的襄樊戰役中,回回炮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刻,童芝目睹張固開始發動攻勢,亦身披銀色鎧甲,迅速登上城牆。他環視下方張固的軍隊,對身旁的副將下令:“務必穩住軍心,切勿在援軍到來前自亂陣腳!”

副將憂慮地問道:“將軍,可有反擊之策?”童芝沉吟片刻,問道:“我軍或城中可有擅長製造投石器之人?”

副將連忙回應:“將軍,城中百姓已所剩無幾,木匠更是稀缺。即便找到木匠,也不確定其是否具備製造投石器的能力。”

童芝聞言,大聲喝道:“先去找,找到後再問!否則,若敵軍持續轟擊數日,建陽小城薄薄的城牆如何能夠抵禦?”副將聞言,抱拳領命,迅速奔下城牆。與此同時,廣陵軍計程車兵們仍在合力將一塊塊巨石搬運至投石器上,準備進行下一輪的攻擊。 在指揮官果決的指令之下,一塊龐然大石被猛然發射,穿越雲霄,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風嘯之聲,徑直朝城牆之上的守軍猛烈撞擊,激起漫天塵土與碎石飛濺,構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場景。

隱蔽於城牆陰影中的童芝,遭受著碎石的不斷侵襲,碎石飛濺,不時地落在他的頭部與身軀之上。

未幾,副將匆匆返回,他蹲下身來,急切地向童芝報告:“將軍,我已四處探尋,僅尋得十數名木匠,而他們均不具備製造此類器械的能力。更為棘手的是,我們身處的小縣城,在廣陵大軍壓境的訊息傳來之際,許多百姓已逃離此地,留下的民眾亦是寥寥可數。”

童芝倚靠在女牆之上,長嘆一聲,憂慮地問道:“眼下該如何是好?或許,我今夜親自率領士兵前去夜襲敵營,破壞投石車。你以為如何?”

副將聞言,連忙勸阻:“將軍,此舉萬萬不可。姑且不論敵軍是否已有防備,那張固的大軍分駐三座營地,我們夜襲哪一處都極為棘手。且我剛剛觀察到,敵軍中配備有騎兵,他們憑藉迅速移動的能力,可以隨時提供支援。若夜襲不成,反而可能陷入敵軍包圍。”

童芝聞言,怒氣衝衝地喝道:“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倒是給我想個辦法出來!”副將被嚇得縮了縮脖子,不敢再言語。

此刻,張固軍隊的拋石車突然停止了轟擊。童芝急忙詢問緣由,副將探出頭去,仔細觀察後說道:“將軍,他們似乎已用盡了石塊,你看,那邊還有一架投石車已經損壞。”

童芝順著副將所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一群人正圍在一架投石車旁,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