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雨氳總是在電話裡叮囑辰辰:“辰辰,在大學裡要繼續保持自己的品德和做人的原則。與同學和教授們相處要謙虛、真誠,要知道學問就像海洋,浩瀚無垠,每個人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辰辰牢記奶奶的話,在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中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在一次小組課題研究中,小組的成員們對研究方向產生了分歧。有些成員主張聚焦於區域性地區的環境問題,認為這樣資料收集和研究更為精準;而另一些成員則認為應該從宏觀的全球視角出發,這樣才能把握問題的全貌。

辰辰想起了奶奶曾經教導他在團隊中協調不同意見的方法。他先認真傾聽每一個人的想法,尊重大家的觀點,然後說道:“我覺得我們可以把兩者結合起來。先從全球視角出發,梳理出普遍存在的環境問題框架,再深入探究我們這個區域性地區在這個框架下所具有的特殊性,這樣既可以兼顧全面性又能體現深度。”辰辰的建議得到了小組成員的一致認可,小組的研究進展也十分順利。

大學期間,辰辰還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國際交流專案。他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碰撞讓他有很多新的思考。

衛雨氳在和他視訊通話時,語重心長地說:“辰辰,在國外你代表的不僅僅是你自己,還代表著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國家。要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做到入鄉隨俗。但同時,如果遇到違背自己原則底線的事情,也要堅定地表明自己的態度。”

辰辰在國外積極融入當地的學術環境和文化生活。他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們交流環保理念,分享各自國家的環保實踐經驗。有一次,在一場關於全球環境保護責任分配的國際學生討論會上,部分學生提出一些發展中國家應該承擔更多的環保責任,因為他們的環境治理技術相對落後,對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

辰辰站起來,禮貌而堅定地反駁道:“這種觀點是片面的。的確,每個國家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但我們不能忽視歷史因素和現實情況。發達國家在過去的工業化程序中已經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排放了大量的汙染物,他們對全球環境問題有著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現在,發展中國家正在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發達國家應該在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援,共同應對全球環境問題。”辰辰的發言得到了許多發展中國家學生的贊同,也讓一些發達國家的學生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隨著辰辰在大學學業上的深入,他面臨著更多的誘惑。一些環保相關企業看中了辰辰在環保領域的潛力,試圖用高薪和優厚的待遇拉攏他,甚至希望他參與一些在環保效益上存在爭議的專案。

辰辰有些猶豫,他把這些事情告訴了衛雨氳。衛雨氳嚴肅地對他說:“辰辰,做人要有底線。不能因為一時的利益就放棄自己的原則。如果一個專案在環保效益上存在爭議,那你要謹慎考慮,要把長遠的環境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短期的經濟利益。”

辰辰聽從了奶奶的教導,拒絕了那些存在爭議的專案邀請。他專注於自己的學業研究,和導師一起在可再生能源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丫丫的公司此時已經成為全球環保領域的領軍企業之一。公司不斷拓展業務領域,不僅在技術研發上持續創新,還在環保教育、公益宣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了應對全球範圍內日益嚴重的海洋汙染問題,丫丫決定帶領公司進軍海洋環保領域。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新領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技術研發、裝置製造和海洋治理方案的探索。

丫丫在公司內部會議上說:“海洋是地球的藍色心臟,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它被汙染侵蝕。我們公司有責任也有使命在海洋環保上做出貢獻,哪怕前方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