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說道:“這些哲學書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世界。當我讀柏拉圖的理念論時,我開始思考我們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之間的差距,這種思考也影響了我對待生活的態度。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追求物質上的滿足,但是讀了柏拉圖之後,我開始思考是否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是我們所忽略的。”

她拿起另一本書,繼續說道:“還有那些關於道德倫理的哲學論述,讓我在做決定時會考慮到更深層次的價值取向。比如說,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是遵循傳統的道德觀念,還是根據現代社會的變化做出新的判斷?這些書讓我明白,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有其哲學依據,不能盲目行事。”

衛雨氳拿起那本李逸風老師贈送的書,眼中滿是敬意:“而這本書,它讓我感受到了老師對我的期望,讓我更加堅定地在哲學的道路上走下去。老師在書中分享了他對哲學的深刻理解,他認為哲學是一條通向內心深處的道路,透過對哲學的探索,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他的這些話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衛念曉認真地點點頭:“我明白了,媽。這些書雖然是您的珍藏,但它們也是一種傳承,一種跨越時間的智慧傳遞。我會好好讀的。”

之後的日子裡,衛念曉開始認真閱讀母親給的這些哲學書。她在自己的書屋中開闢了一個小角落,專門用來放置這箱書。書屋的這個角落靠近窗戶,陽光透過白色的窗簾灑在書桌上,形成一片柔和的光影。每一本書她都仔細研讀,有時候一讀就是幾個小時,完全沉浸在哲學的世界裡。

她會把自己從書中得到的感悟記錄在一個精美的筆記本上,本子的封面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有時候,她還會和母親討論書中的哲學思想、哲學家的觀點,以及這些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對映。

有一次,衛念曉讀到一本探討人生意義的哲學書,書中提出了多種對於人生意義的不同見解,這讓她陷入了沉思。她坐在書屋的椅子上,望著窗外的天空,思緒萬千。天空中偶爾有鳥兒飛過,它們自由自在的身影在她眼中彷彿也成了哲學的隱喻。

她拿著書去找母親。在客廳裡,母親正在修剪窗臺上的花草。衛念曉走到母親身邊,說道:“媽,這本書裡關於人生意義的觀點好多啊,有的說在於追求幸福,有的說在於實現自我價值,您覺得呢?”衛念曉皺著眉頭問道。

衛雨氳停下手中的動作,思考了一會兒,回答道:“曉兒,人生的意義或許是多元的,不同的階段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就像在你的文學創作中,不同的作品可能傳達出不同的關於人生意義的思考。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認為追求夢想、實現自我價值就是人生的意義。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可能會發現,身邊的人幸福與否也和自己的人生意義息息相關。重要的是,我們要不斷地去思考這個問題,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生活和創作都更有方向。”

衛念曉聽了母親的話,若有所思。她回到書屋,重新審視自己的創作。她發現自己之前的作品雖然有一定的深度,但在人物的價值觀形成背後缺乏更深層次的哲學因素。於是,她在創作新作品時,會把哲學的思考融入進去,探討作品中人物的價值觀形成背後的哲學因素,作品的情節也圍繞著一些哲學命題展開。

她筆下的人物不再是單純的形象,而是有著深刻思想內涵的個體。例如,在她的一部小說中,主角面臨著道德困境,他的內心掙扎不僅僅是簡單的善惡選擇,而是涉及到不同哲學思想的碰撞。讀者們讀到這部作品時,感受到了她作品中的這種哲學底蘊的增長,紛紛對她的創作轉變表示讚賞。

在這個過程中,衛念曉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哲學思想的融入並不容易,有時候會讓故事變得晦澀難懂。她開始嘗試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