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長生殿之謎(第1/2頁)
章節報錯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首是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寫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元妃所點的第二齣戲《乞巧》,就是出自洪昇所作的《長生殿》;【庚辰雙行夾批:《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依據之前破解的各種伏筆,現在我們可以斷定,脂批每次所說的“伏”某件事,是埋伏的意思,作者不能寫的部分,都伏在這些地方了,而不是為後文作伏筆。
我們只要用心的破解這些埋伏的故事,就可以破解作者隱去的真事了,所以在看故事的時候,要細心體會。
我們首先要確定,故事裡的主角是誰,脂批說伏元妃之死,所以元妃一定是死了,那就是故事裡的楊貴妃,因為不可能是安祿山!
接下來就是要看故事裡的細節了。
故事的另一個主角唐玄宗李隆基,在康熙登基以後,因為避諱的緣故,人們改稱為唐明皇。
這個名字裡有個明皇的同音同字,剛好與元妃隱射的大明組合,長生殿正是寫這兩人的故事。
唐明皇早期被贊一代明君,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然而到了晚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楊貴妃最終命喪馬嵬坡。
這點與明朝的強盛到衰敗的經過幾乎一樣,也就是在隱喻明朝的衰敗,但最終還是雜胡安祿山的叛亂,直接導致了楊貴妃的死亡。
這裡安祿山就是用來隱射後金的,安祿山胡人出身,原本是唐朝範鎮大將,後來卻反叛朝廷。但是唐明皇初期對叛亂輕視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導致安史之亂造成巨大的破壞。
安史之亂中,叛軍也是從東北方向開始,入中原攻破兩京,後經歷馬嵬兵變、肅宗即位、睢陽之戰、鄴城之戰、史思明奪權等重要事件及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代皇帝。
後白居易的長恨歌講的就是這件事,七月七日長生殿,講七月初七乞巧節,長生殿楊貴妃乞巧許願。唐明皇遙指星河,向牛郎織女立誓,願生生世世與楊玉環結為夫妻,永不分離。
後世文人寫這段故事表達家國情懷有很多,白居易與陳鴻暢談此事分別寫了長恨歌與《長恨傳》。
756年,安祿山大軍西進,唐軍守將哥舒翰雖組織了強有力的抵抗,但最後還是失敗,叛軍直逼都城長安。
玄宗見勢不妙,連夜帶著楊貴妃姐妹和皇子皇孫們奔蜀,禁軍將領陳玄禮、宦官高力士和宰相楊國忠護衛在左右,大家亂作一團,急急地朝蜀中逃命。
途經馬嵬驛時,飢餓疲乏的禁軍將士發動了一場軍事動亂,他們要求玄宗處死楊國忠和楊貴妃兄妹兩人,否則大家都不走了。
玄宗在禁軍們的逼迫下忍痛下令殺掉楊家兄妹,楊玉環被曾經手下的軍士以弓弦勒死,這一歷史事件史稱馬嵬驛兵變,這點與元妃隱喻的明朝結局一樣。
關於元妃之死,在前面解元春判詞圖冊已經講過,元春隱射的就是大明,明朝真正的滅亡是在吳三桂攻入緬甸,永曆帝逼死坡被弓弦勒死之後。
當時年清軍進攻昆明之前,永曆朝廷在準備逃亡時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入緬甸走海路去臺灣,另一個就是入四川找文安之和夔東十三家。
原本朝廷是準備前往四川的,這點與唐明皇的避難方向是一樣的,但是永曆帝卻選擇了入緬甸。
很多讀者依據弓弦勒死的結局認為元春隱射朱由榔,這點不能說完全不對,只是不全面,但是說元春還隱射袁崇煥就是一個謬誤了。
“太真自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