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第一句作者就對空發問:花紅的消亡與湘雲的中斷,有誰會去憐惜呢?我想,當時應該憐惜的人不多吧!

時到今日,同時憐惜二者的人,也是少之又少,那麼作者為何又如此悲涼嘆息呢?當然還是因為他們的滅亡,帶來的結果是“花落”。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風吹著繫著的軟絲帶飄動,飄落的柳絮,無主的飄飛著,撲向繡簾輕輕粘在上面。這些無主飄飛的遊絲柳絮,就像末世弱小的生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只能隨風飄散。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閨中的兒女惋惜春天即將謝幕,無處釋放自己的滿腔愁緒。

春即三春,迎春,探春,惜春,與元春正是連成了原應嘆息!到惜春時,便是南明的結束了,所以說“閨中女兒惜春暮。”眼睜睜看著他們的逝去,心中愁緒無有釋放的去處。

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複去。只好手把著花鋤從繡閨出來,欲把這些花瓣收拾,可是滿地都是花瓣,不忍踩踏,只能來回猶豫,怎樣才能收拾如此多的花瓣呢?

黛玉不忍踩踏這些花瓣,不只是因為他們象徵著一個個生命,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上回說過的,他們都是神英侍者的化身。

神瑛侍者此生就是花神,這些都是上一輩子灌溉絳珠草的恩人,如今眼見花神凋零,此生已經不能報答甘露之恩,只能以自己的眼淚還他了,如何還能忍心踐踏呢?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綠色的柳枝和榆莢享受著狂風,隨風飛舞,哪裡會在乎桃紅飄散與李花飛落。

這句化用了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用榆莢比喻那些無才沒有遠見的人,鳳姐與小紅努力為賈府做著事,晴雯,碧痕,綺霰等人卻不管他們在做什麼,只顧著自己的地位,他們不把鳳姐當自己人,有機會就打壓小紅。

桃花李花分別代指殘明與殘順,此處的柳絲指已經投降清朝的人,榆莢則通指那些雖還沒有投降,卻不管華夏文明死活,只求自己痛快又無遠見卓識的人。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桃花李花將來能再發出新的來?但是到時候閨中的人還是當年的那些人嗎?

這句模擬的是唐伯虎《落花詩》中的:今日花開又一枝,明日來看知是誰?明年今日花開否?今日明年誰得知?

還化用了唐朝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作者化用這首詩,就是也可以用這首詩來解讀黛玉葬花。洛陽是唐代東都,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就暗合了明末京師東邊的,山海關決定性的一戰,桃李花,最終會落到誰家呢?

同時,這首詩就拉長了葬花的時間跨度,有了“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的歷史滄桑鉅變的意味。

雖然滿清終究是要滅亡的,但是到時候重新盛開的花朵,與此時的落花還是一樣嗎?到時看花的人,還是不是如今這些人了呢?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這一句,歷來被認為是這首詩的關鍵一句,它暗示了寶黛二人婚姻的最終結局。

為何說《葬花吟》不是林黛玉後來死亡的詩讖呢?看過前文的朋友都明白,作者在前面已經寫了黛玉之死,甚至連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