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跋與其女獨孤嘉柔被俘,而恰在此時,天子楊越駕鶴西去,朝堂之上,以王鵬舉為首的大臣們陷入了兩難境地,對於這位曾經的皇后及國丈,他們實難輕易定罪。

當前局勢,首要之務一分為二:一方面,需緊鑼密鼓地籌備天子的喪葬事宜,以彰顯皇家之尊與哀思;另一方面,則須儘快擇立新皇,以穩固國本。

獨孤嘉柔被俘之後,她那所謂身懷龍裔的謊言瞬間土崩瓦解。失去了“龍種”這一複雜因素的糾葛,新皇的選拔便顯得清晰許多。在眾多候選人中,唯剩先皇的親弟,廣陵王楊旭,其身份尊貴,血統純正,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新皇的不二之選。

於朝堂之上,中書省諸臣凝神聚思,精心擬就一道旨意,字裡行間盡顯莊重與威嚴,乃是關於先皇聖明,將大統傳予廣陵王之重大決策。對於先皇楊越的不幸遇難以春秋筆法帶過,史館要如何書寫,那是後話了。

旨意既定,隨即送至門下省,那裡,高官顯貴齊聚一堂,審慎審閱,無一不細。確認無誤後,諸公鄭重其事,以硃紅大印,莊重簽發,一時間,紅印加蓋,金光閃閃,宣告著這一歷史性時刻的到來。

此番過程,如行雲流水,迅速而高效,不僅體現了大周朝堂之上群臣的默契與協作,更重新整理了政壇處理國家大事之最新速度,令人歎為觀止。旨意一出,朝野上下,無不震動,廣陵王繼位之事,就此塵埃落定。

尚書令王鵬舉頒佈詔令,特遣尚書左僕射李明陽、侍中崔名石及兵部尚書薛亮三位重臣,啟程前往風光旖旎的揚州,以無上的敬意與隆重的禮儀,恭請廣陵王楊旭殿下進京,登基大寶,繼統天下。

此番人選,王鵬舉深思熟慮,寓含深意。李明陽,身為先皇西宮娘娘之兄,其身份尊貴,不僅承載著皇族的血脈與榮耀,更象徵著皇親國戚對新皇的衷心擁護與期待,其出行,無疑是連線新舊皇室情感的橋樑。

侍中崔名石,出身名門望族,世代簪纓,他的參與,代表了朝中世家大族的認可與支援,彰顯了新皇登基的廣泛基礎與深厚根基,預示著朝政的穩定與和諧。

而兵部尚書薛亮,作為軍方之首,手握兵權,他的加入,不僅是對新皇軍事力量的保障,更是向天下昭示,軍方願誓死效忠新君,維護國家安寧,確保政權交接的平穩過渡。

王鵬舉此舉,無疑是對廣陵王楊旭的極高尊崇,不僅體現了對新皇的信賴,更是巧妙地平衡了朝中各方勢力,為新皇登基鋪設了一條既莊嚴又不失和諧的道路,真可謂是用心良苦,面面俱到。

以王鵬舉為首的一群朝廷重臣,在處理這件重大事務時展現出了驚人的效率與敏捷,他們的行動猶如疾風驟雨,每一環都緊密相扣,不容絲毫遲緩。

他們深知,時間就是關鍵,必須搶在所有親王得知風聲之前,迅速完成廣陵王楊旭的登基大典,以免事態拖延,徒增變故,夜長則夢多,時機一旦錯失,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他們各司其職,默契配合,以雷霆萬鈞之勢推進著每一項準備工作,力求萬無一失,確保廣陵王能夠順利即位,穩固朝綱

而李明陽一行人,則是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地趕路,當他們風塵僕僕抵達揚州之時,廣陵王楊旭尚且對京城中那場血腥之夜所發生的一切渾然不知。

當楊旭聞聽楊越竟遭大火吞噬,噩耗如晴天霹靂,瞬間擊中了他的心房。悲痛之情如潮水般洶湧而來,讓他幾乎無法承受,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心中滿是無盡的哀傷與惋惜。

“廣陵王殿下,此刻絕非沉浸在哀傷之時。元兇尚未伏法,朝堂之上亦是人心惶惶,亟待您去安撫穩定,大周江山更需您來穩固如磐。望您能即刻啟程,奔赴京城,登基大統,以維繫我大周萬里河山之安寧。”

李明陽與廣陵王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