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在二戰結束以後,他曾經有過這樣的論述,“回顧整個二戰和我們站在一起最後的盟友,只有中國!但我們為了獲得他們的軍事產能,也付出了很多利益,包括蒙古,也包括遠東地區的礦山開採權。對於中國,我的情感非常複雜!”

是的,蘇聯對於東南面的大國,有著無比複雜的情感,在他們最艱難的時候,中國人將本來就不多的產能釋放,給予了蘇聯很多的軍事援助,子彈,炮彈,炮管,汽車,各種工業零部件,甚至糧食和輕工業產品,中國為蘇聯提供大量援助和交易。

中國更加擁有核武器和衛星,這讓曾經驕傲的蘇聯,也不得不和他們聯合研發下一代火箭發動機,他們資金上,甚至某些技術的理解上都能夠和蘇聯互補。

可蘇聯,同樣恐懼中國的強大,在蘇聯人的歷史記憶裡始終有著蒙古人強大時西征時的影子。蒙古人人數眾多,橫掃過東歐大地,極其殘暴和血腥,只要稍有反抗,就會屠城!那時的俄羅斯屍橫遍野,赤地千里,這就是他們的歷史上的“黃禍”。

可1947年的蘇聯,青年男性戰死無數,國家在經歷長期戰亂以後,經濟和生產正在從戰時經濟,一點點向著正常經濟形態轉型,民生也很艱難。

1947年3月,蘇聯經濟部長是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柯西金在蘇共會議上的發言能夠說明一切。

“戰爭讓我們揹負了沉重的枷鎖!現在的蘇聯經濟已經非常脆弱。

在1939年,我們的總人口為1.8億,現在我們的總人口只有1.53億,我們在戰爭中失去了2700萬蘇聯公民,而且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都是青壯年。

在這場艱苦的戰爭中,蘇聯損失了近7000億盧布的物質財富,包括2500座城市和居民區、3萬多個工業企業、6萬多公里鐵路以及近2000個農業機械站。這些巨大的損失使得我們的基礎民生設施幾乎處於癱瘓狀態,急需大規模的修復和重建工作。

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的工業基礎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特別是煤礦、鋼鐵廠等重要產業部門被摧毀或嚴重損壞。我們面臨著嚴重的工業產能不足問題,無法滿足國內生產和重建的需求。

七年的戰爭,讓蘇聯的農業生產受到了嚴重影響,農田荒蕪、牲畜大量減少。這導致我們面臨著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今天,戰爭已然結束,可我們人民的口糧依然要處於管制之中,百分之六十的人口營養不良!

為了支援戰爭,蘇聯政府大量發行國債並舉借外債,導致戰後初期財政赤字嚴重。

蘇聯需要自力更生,也需要國際援助,巨大的人力缺口,巨大的資金缺口,巨大的生產資料缺口,讓今天我們舉步維艱,難以有效推動經濟的復甦和增長。”

但斯大林沒有想到,刺激這個國家經濟開始抬頭,開始發展的居然還是中國人。

按照戰時簽訂的二十年礦山開採權協議,三十萬中國建設兵團進入遠東,他們按照計劃開始一座座開採已經勘探完成的礦山,在遠東的森林和荒漠地區建立起一個個小鎮。

因為俄羅斯的嚴寒氣候,一般的裝置難以穩定工作,中國向俄蘇聯政府政府下發了一大批礦山開採裝置,給俄羅斯經濟注入了第一絲活力。

而那些中國建設兵團的小鎮,物資充裕,大量蘇聯遠東居民會開著卡車,千里迢迢的過來,採買糧食和各種生活用品,除了自用,還透過遠東鐵路寄給西部的親人和朋友。

這讓西部地區的人民敏銳的發現了商機,有官員建議,由政府出面向中國政府集中採買這些民生用品和糧食,這樣價格會更便宜,而且可以用礦石和石油交換。這樣一來,可以快速緩解整個蘇聯社會的民生壓力。

這個官員對斯大林說道,“我們總不能讓人民連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