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慢慢走向實驗樓,腳步輕緩但內心充滿波瀾。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像一道光穿透了他內心的迷霧,讓他開始思考自己的處境和選擇。

“王陽明說‘心即理’,那是否意味著,所有的答案其實都不需要向外界尋求?” 張衡低聲自語。

他的腦海裡閃現出書中講述的王陽明故事——在龍場被流放時,王陽明面臨的困境不亞於絕望。他沒有選擇消極逃避,而是透過自省和行動找到了自己的道理,創立了讓人們能夠掌控自身命運的心學。

“我是不是也在逃避什麼?” 張衡自問。

從那場夢境開始,骰子、人影、末日的記憶,無一不充滿壓迫感。每一次他試圖去弄清楚這些東西時,總會因為恐懼或疲憊而退縮。他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試圖透過別人的解釋和安慰來擺脫痛苦,但那並沒有真正觸及問題的核心。

“我必須像王陽明那樣,直面困境。” 他想起了書中提到的一個關鍵點——“致良知”。

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人內心深處最本真的聲音,它會指引你做出正確的選擇。而“知行合一”則意味著,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並不足夠,你必須用行動去實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所以,我需要先找回內心的聲音,然後用行動去驗證它。” 張衡的思緒漸漸清晰。

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那些夢境中的畫面,或許是內心的某種提示;那些模糊的細節,或許是他潛意識中已經察覺到的線索,但被恐懼和猶豫遮蔽了。

“夢中的篩子……” 他回憶起那巨大的骰子和旋轉的壓迫感,隱隱覺得,它象徵著某種選擇或者控制權。

“我是不是一直覺得自己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 他喃喃自語。

這種想法刺痛了他。他回憶起過去的日子,實驗室裡的挫敗感、學業上的掙扎、甚至是夢境中面對怪物時的無助——這些都在一再提醒他,他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

“但王陽明說,人心中本自具足。”

這句話讓張衡猛然一震。他停下腳步,站在實驗樓前的空地上,目光投向遠方。

“或許,我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不是一直依賴外界的答案。” 張衡低頭看著自己的雙手,手心微微出汗,但他握緊了拳頭。

接下來,他開始計劃如何將“知行合一”付諸實踐。

第一步,直面內心的恐懼。

張衡決定,不再逃避那些夢境帶來的不安。夢中出現的模糊人影和骰子,也許只是他對某種現實的隱喻,他必須認真回憶和分析這些線索,而不是因為它們的壓迫感而躲避。

“如果夢中的骰子真的象徵命運,我需要學會掌控它,而不是被它控制。” 他心想。

第二步,行動驗證內心的疑問。

王陽明的思想讓張衡意識到,單純的思考無法帶來真正的解決辦法。他需要回到現實的場景中,尋找那些可能解答夢境的線索。

“實驗室……” 張衡想到這裡,目光更加堅定,“那裡一定有我需要的答案。”

儘管心理醫生和輔導員都告訴他這些記憶可能只是幻覺,但張衡現在明白,只有自己親自去調查,才能判斷它們到底是真是假。

第三步,警惕外界的干擾,堅定自己的方向。

王陽明的經歷中,最大的啟發是他從未被外界的困境和質疑所動搖。他相信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的良知,並堅持用行動去實踐。

張衡想到這裡,感到一陣清醒。他意識到,過去自己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和建議,而忽略了自己的直覺和判斷力。無論是心理醫生的分析,還是輔導員的關心,這些都無法真正解決他的疑問。

“我不能再讓別人的想法影響我的選擇。” 他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