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隱智卷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義後,始終對劉備忠心耿耿,即使曹操給予高官厚祿、金錢美女等優厚待遇,關羽依然不為所動,一心只想回到劉備身邊. 後來在華容道,關羽念及曹操昔日的恩情,不顧軍令狀放走曹操,體現了他重情重義的高尚品質,是“忠義”的代表,也展現了關羽在面對利益誘惑時堅守忠義的智慧選擇.
以下是一些可以說明“下為實,術次之”的故事:
范蠡助越滅吳後歸隱
范蠡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助其成就霸業。成功後,范蠡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沒有貪戀權位和財富,選擇急流勇退,化名鴟夷子皮,攜西施歸隱經商,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他的行為體現了“下為實”,即注重自身的實際安危和長遠利益,不被眼前的榮華富貴所迷惑,以一種實在、穩健的方式安身立命,而非憑藉權謀之術繼續在朝堂爭鬥.
曾國藩裁軍
曾國藩憑藉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建立赫赫戰功,成為清政府倚重的力量,當時他手握重兵,若有異志,或可成就一番大事。但他卻選擇自剪羽翼,主動上疏請求裁撤湘軍,以此向清政府表明忠心,消除了朝廷對他的猜疑和忌憚,贏得了慈禧的信任和進一步賞識,得以善終。 曾國藩不依賴權謀之術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是以裁軍這一實在的行動,展現了對朝廷的忠誠和自身的穩重,詮釋了“下為實,術次之”的道理.
曹劌論戰
春秋時期,齊國攻打魯國,曹劌求見魯莊公並請求一同參戰。在戰場上,曹劌並沒有急於出兵,而是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才下令魯軍出擊,最終取得勝利。戰後,曹劌解釋說,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耗盡了。而魯軍此時士氣正盛,所以能夠戰勝齊軍。曹劌不追求花哨的戰術,而是基於對戰爭實際情況的準確把握,即士兵計程車氣和作戰的時機,以實實在在的作戰策略贏得了勝利,體現了“下為實”的智慧.
趙括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連他的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擔任趙軍主將。趙括雖精通兵法理論,卻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不懂得根據實際戰場形勢靈活應變。最終,趙軍在長平之戰中慘敗,四十萬趙軍被秦軍坑殺。趙括過於依賴書本上的權謀之術,而忽視了戰爭的實際情況,與“下為實,術次之”的理念背道而馳,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