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空城計(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二計,是一種在敵眾我寡、兵力空虛的情況下,故意向敵方展示不設兵備的樣子,使敵方產生錯覺,從而驚退敵軍的疑兵之計。以下是對其的詳細講解:
策略原理
- 利用心理:主要是利用敵人的多疑心理,透過故意暴露自己的弱點,讓敵人摸不清虛實,不敢貿然進攻。
- 虛虛實實:是一種心理戰,以虛示虛,讓對方在疑惑中產生恐懼,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經典案例
- 諸葛亮空城退司馬懿: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開啟,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他自己則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司馬懿見此情形,懷疑城中有重兵埋伏,最終下令撤退。
- 叔詹智退公子元:春秋時期,楚國公子元為討好文夫人,率領大軍攻打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兵力空虛,但鄭國宰相叔詹分析了公子元的心理,讓城裡的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大開城門,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同時安排所有士兵埋伏起來。公子元趕到城下心生懷疑,不敢貿然行動,派人進城探聽虛實。就在楚軍猶豫之時,叔詹派使者將救援信送到齊國,齊國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得知訊息後連夜撤兵回楚。
使用注意事項
- 把握敵方心理:使用空城計必須充分了解敵方主帥的心理和性格特徵,像諸葛亮深知司馬懿謹慎多疑,才敢出此險招。
- 作為緩兵之計:此計多數情況下只能當作緩兵之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後續有實力與敵方對抗,或者有其他救援措施跟上。
- 不可重複濫用:由於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一旦被敵方識破,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不宜重複、多次地運用。
空城計的故事體現了以下哲學思想:
矛盾的對立統一
- 虛與實的轉化:空城計中,諸葛亮以“虛”城示敵,卻讓司馬懿看到了“實”的假象,不敢進攻。這體現了虛與實這對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哲學原理。
- 心理矛盾的利用:諸葛亮利用司馬懿的多疑與求穩的矛盾心理,故意示弱,使司馬懿在進攻與撤退的矛盾選擇中猶豫不決,最終選擇了撤退,體現了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
現象與本質
- 透過現象看本質:司馬懿面對諸葛亮大開城門、焚香撫琴的表象,沒有看到城中兵力空虛的本質,而是被諸葛亮一生謹慎的表象所迷惑,不敢貿然進攻。這啟示人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 假象與本質的關係:諸葛亮製造的空城假象並非毫無根據,而是基於他對司馬懿的瞭解以及自身的智慧和勇氣。這表明假象也是本質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對本質的掩蓋或歪曲,人們需要透過理性分析和實踐經驗來識別假象背後的本質。
主觀能動性
- 智慧與勇氣的結合: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諸葛亮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智慧和勇氣,想出了空城計這一奇謀。這體現了人在客觀條件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而是可以透過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改變不利局面。
- 對客觀規律的把握:諸葛亮的空城計成功,還在於他對戰爭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