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七十二術中的“下詔求賢”,其核心觀點為“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以下是對其的具體講解:

1. 以無為待有德:

- “無為”的理解:這裡的“無為”並非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不刻意去強行干預的行事方式。在求賢的過程中,統治者或領導者不應該過於主動地去尋找、招攬人才,避免因過度的干預和急切的心態而導致錯失真正的賢才,或者使得求賢的舉動變得功利化、形式化。比如,若是領導者過於急切地求賢,可能會導致一些人偽裝成賢才來投機取巧,而真正的賢才可能因這種浮躁的氛圍而不願露面。

- “待有德”的含義:“有德”指的是有品德、有才能的人。領導者要以一種平和、耐心的態度等待賢才的出現,相信賢才會在合適的時機自然地被吸引過來。這就如同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領導者只需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讓賢才能夠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他們自然會主動前來效力。

2. 言察辭:

- 觀察言辭:在求賢的過程中,對於前來應招或被推薦的人,要仔細觀察他們的言辭。一個人的言辭往往能夠反映出他的思維方式、知識儲備、品德修養等方面。例如,如果一個人言辭浮誇、不切實際,那麼可能他缺乏真才實學,只是在吹噓自己;而如果一個人言辭誠懇、條理清晰,對問題的分析深入透徹,那麼他很可能是一個有真本事的人。

- 分辨真假:透過對言辭的觀察,分辨出哪些人是真正有才能、有品德的賢才,哪些人是濫竽充數的。這需要領導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不被表面的言辭所迷惑,能夠深入地瞭解一個人的本質。

3. 合於事:

- 理論與實踐結合:求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賢才能夠為國家、組織或團隊做事,發揮他們的才能。因此,在考察賢才時,不僅要看他們的言辭和理論水平,更要看他們是否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到實際的事務中。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即使言辭再華麗,也不是真正的賢才。比如,趙括熟讀兵書,談起兵法來頭頭是道,但在實際的戰爭中卻一敗塗地,就是因為他缺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 符合實際需求:所招攬的賢才要符合實際的需求,能夠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領導者要根據國家、組織或團隊的發展目標、面臨的挑戰等實際情況,來挑選合適的賢才。只有這樣,才能讓賢才真正地發揮作用,為實現目標做出貢獻。

歷史上漢武帝的“下詔求賢”是這一策略的典型體現。他認識到要成就非凡的功業,必須依靠非凡的人才,於是下令讓州郡長官考察並向上推薦當地具有超等傑出才能、可以作為將相以及能出使極遠國家的人。這種廣納賢才的做法,為漢武帝時期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

“下詔求賢”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有諸多應用,以下是一些方面:

1. 人才招聘理念:

- 樹立求賢若渴的態度:企業應在招聘過程中展現出對優秀人才的強烈渴望和高度重視。就像古代帝王下詔求賢,以誠懇的態度吸引人才,企業要向求職者明確傳達“我們一直在尋找最優秀的人才加入團隊”的資訊,讓求職者感受到企業對人才的尊重和期待。例如,一些企業在招聘啟事中詳細闡述公司的發展前景、對人才的重視以及為人才提供的發展機會等,以吸引優秀人才的關注。

- 拓寬招聘渠道:古代下詔求賢是面向整個國家或地區廣泛招攬人才,現代企業也應打破傳統的招聘思維,拓寬招聘渠道。除了常規的招聘網站、校園招聘等渠道外,還可以透過社交媒體、行業論壇、專業人才推薦等多種途徑尋找合適的人才。比如,一些企業在領英等專業社交平臺上積極釋出招聘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