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中生有”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七計。

這一計的原文是“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簡單來說,就是用假象欺騙對方,但這個假象又不完全是假的,在假象中隱藏著真實的意圖。它是一種虛實變換的計謀。

從使用步驟來講,首先要製造一種虛幻的、不存在的假象來迷惑對手。比如在古代戰爭中,可能會故意散佈虛假的軍情,讓敵人產生錯誤的判斷。就像在城牆上增加很多旗幟,讓敵人誤以為城內有大量的兵力部署。然後,在敵人被假象吸引,將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無”的部分時,悄悄地把真實的攻擊力量或者意圖(“有”)隱藏其中。當敵人還在對假象進行分析猜測的時候,真實的行動突然發動,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張儀誆楚。戰國時期,張儀為了破壞齊楚聯盟,就對楚懷王說,如果楚國和齊國斷交,秦國就會送給楚國六百里土地。楚懷王信以為真,和齊國斷交後向秦國要土地,張儀卻稱只答應了六里。楚懷王大怒,發兵攻秦,卻因和齊國斷交而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被秦國打敗。這裡張儀先用送土地的假訊息(無)迷惑楚懷王,楚國中計後,秦國真實的戰略意圖(削弱楚國)得以實現,這就體現了“無中生有”的計謀。

在應用“無中生有”計時,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首先是合理性。製造的假象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邏輯和實際情況。如果假象過於荒誕離奇,很容易被對手識破。比如在商業競爭中,若編造的虛假資訊完全違背市場規律,對手和消費者一眼就能看穿。

其次是隱蔽性。“有”(真實意圖)要很好地隱藏在“無”(假象)之中。無論是在軍事行動還是其他場景下,真實的攻擊方向、核心利益等關鍵因素都不能過早暴露。就像在諜戰中,特工傳遞假情報時,真正的情報收集目的和渠道必須嚴密封鎖。

再者是時機的把握。知道何時放出假象,更要清楚何時將真實意圖付諸行動。過早或過晚都會導致計謀失敗。比如在體育比賽的戰術運用中,假動作後的真實進攻動作必須在對手被假動作迷惑,出現防守漏洞的瞬間發動。

另外,還要考慮到後續的應對措施。一旦對手察覺到是“無中生有”之計,應該有相應的補救方案或者後續手段來減少損失或者繼續掌控局勢,避免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以下是無中生有計在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戰例:

張儀誆楚

戰國末期,齊楚結盟讓秦國難以取勝。秦國相國張儀出使楚國,對楚懷王說,秦國願送商於之地六百里給楚國,只要楚與齊斷交。楚懷王貪圖土地,不顧大臣反對答應了。 二人赴秦途中,張儀假裝醉酒墜車受傷,逢侯醜見不到張儀,上書秦王,秦王以楚未絕齊為由不簽約。楚懷王派人到齊國大罵齊王,齊楚斷交後,張儀卻稱只答應送六里地。楚懷王大怒攻秦,此時秦齊已結盟,楚軍大敗,秦國盡取漢中之地六百里.

張巡守雍丘

安史之亂時,張巡率二三千人守雍丘,遭令狐潮四萬大軍圍攻,城中箭支漸少。張巡命人扎千餘個草人,披上黑衣,夜晚吊下城。令狐潮以為張巡夜襲,命部隊萬箭齊發,張巡獲敵箭數十萬支。次日夜晚,張巡又吊草人,賊眾識破後大笑,不加防備。張巡趁機吊下五百名勇士,潛入敵營,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隨後張巡率部出城追擊,令狐潮大敗而逃.

以下是一些歷史上成功運用無中生有計的戰例:

廉頗退秦軍

戰國時期,趙國實力較弱,面臨秦軍威脅。廉頗透過散佈假訊息,讓秦軍誤以為趙國有大量援軍即將到來,從而迫使秦軍撤退,成功運用“無中生有”之計擊退了秦軍.

程昱賺徐庶

三國時期,曹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