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西晉出兵(第1/4頁)
章節報錯
李旭後來也想通了,自己著急也沒用,改變不了什麼。還是要用這僅剩的九年,把大明的大方向定下來,至於說如何防止叛亂?那只有用制度來制衡了。
現在首要任務是儘快完成中原的統一,然後對軍隊進行改革,臨陣換將都是大忌,何況是改革軍制?現在是堅決不能動的。
前線的戰報都會盡快送到京城,由於距離原因,戰報會比前線實際情況晚幾天,但也差的不多。
首先是北線戰場,徐榮得負責北方的安定,還得拖住北魏,北魏朝堂還是一如既往的互相掣肘,不過在爾朱榮和拓跋宏的雙向施壓下,他們總算是消停了會。
畢竟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以大明對付世家的手段,豈會讓他們有好果子吃?為了守住自己手中的利益,他們也得對付大明。
各家是出錢、出糧、出兵,紛紛交給爾朱榮統帥,爾朱榮看著手中這二十萬大軍和海量的資源,長嘆一聲。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當初大明還弱小之時,各家從來沒把大明放在眼裡,對他是處處掣肘,就算是後來的五國伐明,各家也是各懷鬼胎,從來沒有統一過意見,要不然豈能讓大明發展到如此地步?
如今大明擁有千里沃土,謀臣如雲戰將如雨,光軍隊就兩百萬之多,北魏拿什麼打?拿頭嗎?就一個北方戰區統帥徐榮,手裡就握有三十多萬大軍,防禦大明北方區域的同時,還能有餘力對付北魏,這仗怎麼打?誰來教教他?
北魏除了地方常備部隊、京城守衛部隊和各個重要關卡之外,這二十萬兵馬就是最後的家底了,爾朱榮不敢大意,一旦這二十萬大軍再損失殆盡,那北魏徹底沒了翻身的機會了。
經過一番衡量,最後爾朱榮決定採取兵分三路的策略,北魏和大明在北方接壤的只有蕭關和壺關,在關中地區接壤的則是函谷關,這三座雄關爾朱榮一座都不想碰。
可為了給南陳減輕壓力,他還不能不打,雞賊的徐榮掌握絕對兵力優勢的前提下,還採取守勢,爾朱榮氣急只好下令攻打關卡。
可大明的關卡豈是那麼好打的?有曹仁、郝昭等當時守城名將鎮守的城池,別說爾朱榮這麼點人,再多一倍也打不下。
雙方進入消耗戰,明軍居高臨下守城,佔據絕對優勢,更是有火炮這種大殺器存在,北魏只能用人命填。
雙方打了半個月,眼看草原的戰事都快結束了,北魏沒有打下任何一座關卡不說,還損失了七八萬人,雖然大明也有損失,可對比北魏,那三四萬人的傷亡,在徐榮看來都無傷大雅。
而且大明醫療條件是諸國之中最高的,大明的傷兵恢復率同樣是最高的,這三四萬人,經過幾個月休養,起碼還有上萬人馬活蹦亂跳的重新參戰。
北方草原的戰事,爾朱榮不是不知道,可惜北魏空有偌大地盤,卻沒有成建制的騎兵,七拼八湊也只有一兩萬騎兵,這點人到了草原也是送菜罷了,爾朱榮直接放棄摻和草原戰事了。
在北魏和大明僵持階段,大明其餘戰場也開始了激烈的攻防戰,大明此次的目標首選南陳,其次南漢,最後南楚,這都是大明的進攻目標,出動這麼多兵馬,消耗這麼多物資,如果沒有滅掉幾個國家,別說李旭不答應,各戰區的將軍也不會答應。
在大明這個內卷嚴重的地方,沒有參與滅國之戰的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名將,那些統帥更是得有滅國之功在身才行,在這種局面下,他們怎麼會放過南方三國。
偏安一隅的西晉也出兵了,他們也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哪怕是李存勖再不願意,他也不得不讓李存孝帶兵出征了,相比於可能出現的奪權來說,在滅國的危險下,這些都不算什麼了。
其實這只是李存勖的疑心病而已,李存孝會造反嗎?答案是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