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都沿用的前唐時候的官職制度,三省六部制,

部 門: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自職責: “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

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檯);中書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至隋唐時職責功能得以完善和清晰,《資治通鑑》記載:“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從中可看出它們的職權關係。中書省負責定旨出命(即負責政令的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屬決策機構,長官中書令二人;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即負責稽核政令,有駁回的權力),屬稽核機關,長官侍中二人;中書、門下透過的詔敕,經皇帝裁定交尚書省貫徹執行,尚書省屬執行機構,長官尚書令一人,副官左、右僕射各一人。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均稱尚書,六部分理各種政治事務,每部又領四司,計24司。三省長官共議國政,行宰相之權,他們議政的場所叫政事堂。尚書令位高權大,自隋以來,基本不設(煬帝曾封楊素為尚書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職,故此後,唐朝不再授人以尚書令之職。左、右僕射代領尚書省事務,職為宰相。

一言以蔽之“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則。 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政治的統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

品級劃分

正一品:

職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從一品:

職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正二品:

職官: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一直空置)、大行臺尚書令

文散官:特進

從二品:

職官: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伊

文散官:特進

正三品:

職官:侍中、中書令、六部尚書、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

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

從三品:

職官:御史大夫、秘書監、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左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殿中監、少府監、將作大匠、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

文散官:銀青光祿大夫

正四品上:

職官:黃門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軍器監、

文散官:正議大夫

正四品下:

職官:尚書右丞、尚書中司侍郎、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議大夫

從四品上:

職官:秘書少監、、殿中少監、內侍、大都護府/親王府長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從四品下:

職官:國子司業、少府少監、將作少匠、京兆少尹、上州別駕、

文散官:中大夫

正五品上:

職官: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國子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都水使者、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正五品下:

職官:太子中舍人、內常侍、中州別駕、

文散官:朝議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