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兩個月都算是保守估計的了,如果中途遇見點什麼事情,那麼這個時間還得往後面拖一點。

所以蘇啟點研究起來能不能有其他的方式來傳輸源石。

就在蘇啟經過對帝麒大學的工作人員聯絡過後,源石也是可以轉化成本源之力遠端傳輸到個人終端當中的。

這也算比較簡潔的了,不過這個過程當中所花費的星球幣還是有點多的。

畢竟幾千光年的距離呀,就算現在的人類聯邦在上層宇宙當中是頂尖的文明組織了,並且科技程度和各方面的發展都是頂尖的。

那這幾千光年的距離,想要快速傳輸一些資源的話,還是要費些力氣的。

所以蘇啟花費了500萬星球幣進行遠端提取,並且經過超空間轉移的手段,將所有的本源之力傳輸到了自己的個人終端當中。

不過就在傳輸一半的時候,個人終端顯示物資儲存量已滿。

是啊,蘇啟現在的個人終端等級還算是最低階的那一類了,能進行空間儲存的空間體積也不多。

所以現在蘇啟還是要去買一款新型的個人終端。

畢竟在聯盟當中,個人終端的科技結合了科技文明,修仙文明,植物文明等一萬多個文明科技的結合所製造而出的。

同時,個人終端的等級越高,也就代表著技術含量越高和概括的文明科技更多。

這無疑是越來越方便的。

個人終端現在是每個聯邦公民都用的一個科技產品的。

可謂是說一旦哪個勢力得到了它的製造方法和出售權,那麼星球幣不就是花花花的進賬了嗎。

不過這種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個人終端的製造方和出售方都是一個組織,那就是由127個頂尖聯盟體系所組成的藍銀河科技公司。

個人終端在製造最初時的名字就叫做星腦,當時也就出現了現在的個人終端控制方藍銀河科技的前身——星腦科技。

而星腦科技在經過無數頂尖科技的股份引入過後。

原本的星腦科技也是成功改名為藍銀河科技公司。

在個人終端的製造當中,每個頂尖勢力都是不用共享科技的。

這也保證了藍銀河科技公司能夠繼續存活,而不是半路就分崩離析。

在藍銀河公司的股份體系當中,貢獻科技最多的文明組織所獲得的股份就會越多。

就比如說第十帝國,第十帝國是一個以科技文明為主體的一個頂尖勢力。

並且在第十帝國體系當中的帝麒科技公司也入股了藍銀河公司。

其佔有的股份為3.7%,這可以說是相當之高了,在127個頂尖的聯盟公司當中分得了3.7%的股份,這也體現出了帝十帝國科技和組織的強大。

這3.7%的股份每年可以讓帝麒科技公司得到這個數字往上的星球幣分成。

可就算是這麼大數量的星球幣也不夠帝十帝國一個月花銷的,所以說,除了帝麒科技公司之外,第十帝國也是有其他的各項產業公司的。

不然怎麼養得起這麼大一個聯盟呢。

再說了,這麼偌大的一個文明體系怎麼會只有這點收入呢,對吧。

文明體系,也叫做聯盟體系,聯盟體系區別於聯盟體。

一般聯盟體系是由一個聯盟為主,以他為中心開創附屬的一切公司產業和附屬聯盟。

也就是說,在一個聯盟體系當中,除了軸心聯盟以外,其他的各項產業和聯盟都是由這個軸心聯盟所創造的。

將聯盟體系比做公司的話,那麼除了主公司外,其餘的公司都是這個公司的分公司,並歸其管理。

坦白了說,聯盟體系就是每個聯盟都有的,就是該文明的私有產業,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