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者王演,今日拜謝!”

說罷,他對著君子劍行了一禮。

李常笑手捧這君子劍,算是替老友代受這一禮節。

再抬頭。

王演環顧左右,臉上少見露出幾分欲言又止。

李常笑幾乎猜到他的想法,淡笑道:“有話但說無妨,以你如今的身份,知道這些亦是無礙。”

聞言,王演緊繃的臉以肉眼可見的程度放鬆下來。

他望著李常笑,小心翼翼問道:“那三卷,可有一卷出自大師之手。”

聽到這個問題,李常笑沒有開口,只是雙手合十。

“謝大師解惑。”

王演得到了心中的答案,卻發現他的心情其實遠比想象中要來得平靜。

初見李常笑,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歷數往昔的點滴,其實看似平凡的每一個瞬間,又無時無刻不顯示著非凡。

大師的博學多聞,大師的寵辱不驚……

其實早在看到《松溪文選》的那一刻,王演就有了猜測。

今日,不過是印證罷了。

……

翌日,王演再度離京。

出來時是龍門夫子,等到再度離開,卻已然成為天下共尊的“文中子”。

大唐的國力蒸蒸日上,王演受託於天子,也要躬耕學問,撥正儒門的餘毒,終以形成獨屬大唐的文人風骨。

這是天下對聖賢的期盼,同樣也是一位聖賢應有的擔當。

……

長安城外,渭水河畔

追隨王演而來的諸位弟子,也紛紛在此告別。

來了一次長安,見識到這天下繁都的昌盛,不少人最終選擇留下,等待來年的科舉,爭取得個一官半職。

盧明月、楊處諒,駱臨江三人俱在其中,不過由於籍貫不同,還需先參加秋闈。

年紀最大的盧明月,望著面前二人,淡笑道:“沒想到吾等志同道合。今日一別,來日黃金堂再見!”

楊處諒點點頭:“如今先生得封聖賢,吾等作為其弟子,斷然不叫旁人看輕。”

駱臨江倒是沒有這麼樂觀:“功名之事不可強求,這話雖不合時宜,卻是臨江肺腑之言。”

聽他這麼一說,楊處諒和盧明月也冷靜下來。

一想到快要分離,三人的神情忽然變得複雜,此去不知歸期,再見不知是何日。

尤其這科舉的無常,興許是一場秋闈,就足以將他們的半生隔絕。

興許是知道自己潑了冷水,駱臨江再開口,“此去無期,恐怕來日無以相見。吾等三人不如相約,十年之後如在人世,中秋佳節,可來渭水相會。”

性情最豪放的楊處諒率先贊同:“一言為定。”

說著他伸出手。

盧明月見二人都盯著他,也笑著伸手:“好,一言為定。”

“渭水河畔,不見不散!”

:()長生仙:遊覓世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