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東都建軍(八)(第1/2頁)
章節報錯
眾人聽著也是不明就裡,估計都是第一次聽說棉花和石灰擋刀槍的,用現代的科學解釋,棉花類似纖維結構在石灰的固化下定型,棉花較軟吸能,而石灰硬能保持結構完整同時把石灰的硬度結構大大提升了。
接著李康選又說:“步軍的甲要做厚,而且內甲也要穿,面甲也要搞好,矛不夠長,可以把騎兵的馬槊給步兵用,問題無非是不方便攜帶,那就分兩段槊杆,九尺一段,兩端連線做個銅箍用旋扭結構,等一下我會把圖紙畫出來。槊頭加長一尺,雙面開刃,刃鋒前部細窄方便捅破敵人的盔甲,中部寬方便破甲後對人身體造成大面積的創傷口,從尖部到槊頭根部兩邊起脊刺入敵身體後迅速撐開傷口不至於整個槊頭卡在骨頭裡拔不出來,而槊脊兩側留血槽,讓血液快速流出,潤滑整個槊頭方便拔出。”
這就等於整個槊的長度由原來六米多增加到了近7米。
從新設計的槊槓分兩段,中間有銅釦靈活連線,槊頭被加長後有70長度,雙鋒刃破甲能力加強,前段窄中間寬,整個槊的尖頭到根部兩邊起脊留了血槽,形成了一個三稜軍刀的結構,刺入敵身體後很方便拔出再刺,這種武器想想都可怕,前面盾牌擋住敵人刺來的矛,後面人舉著大槊從大盾牌留出的缺口對著敵人就桶,那還不扎個透心涼。
李康選起身背手度步繼續說:“這重甲騎兵,要想法子減輕甲的重量,不行就穿兩層甲,”眾人疑惑的眼神看著李康選,一層都嫌重,兩層能減重嗎?
李康選接著說:“外甲用不再用山紋甲,改用魚鱗扎甲,甲片做大一些不用生鐵水澆注,改用熟鐵鍛造,內甲鎖子甲雙扣編制的那種,”古代甲片的製作是生鐵燒成鐵水澆在模具中,從而就得到了鐵片,然後把這些鐵片簡單的研磨後,串聯起來就有了盔甲,這種鐵成型的工藝對金屬內部的雜質無法剔除碳含量很高,這就導致金屬材料的很脆。
如果把一個鐵塊反覆摺疊打成薄鐵皮,那鐵裡面的雜質就少,而鐵的密度就會提高,自然金屬材料的延展性和硬度都會好很多,這兩種工藝古人稱之生鐵和熟鐵。
按李康選的要求,鍛打後的盔甲材料基本接近了鋼的標準!
鎖子甲需要拉絲本來就很貴,還用雙環扣。
晚唐時期就算是統兵的大將都很少用雙環扣的鎖子甲,東西雖然好可太貴了,現在李康選居然讓全軍配發鎖子甲,看來真是經濟實力決定底層結構,而底層結構決定了上層建築。
李康選接著又說:“重灌騎兵必須是一個軍士配備五匹戰馬,不然衝陣的時候,戰馬跑不動那不是成了送人頭嗎?輕騎兵一定要突出一個靈活,所以輕騎兵就不要穿外甲了,人馬都用鎖子甲覆蓋包裹全身就行了,主要是突出一個快,還要騎射準頭好,另外要能馬上砍殺利索,所以這騎兵三衛,一重灌騎兵突出的衝擊力,二快馬輕弓就是個靈活依靠弓箭射殺,三快馬快刀突出的就是機動快打快撤。”眾人點頭。
李康選接著說:“重灌騎兵的平時訓練人馬全甲一個時辰跑50裡合格。而每個軍士除破甲大槊外,一柄橫刀,一柄短刀,一個大錘,其他武器不能在帶了,盾和弓箭都不要,二騎射的輕騎兵不要裝備大槊了,人馬都穿鎖子甲儘可能的多帶弓箭,武器帶一把大錘,一柄橫刀,一柄短刀,弓箭必須能射百步,箭鏃帶夠100支以上,訓練到軍士在全速奔跑的馬上能射百步外走動的活雞算是合格,三機動的騎兵用最好的戰馬,人馬穿外甲不要穿內甲,搞一柄長十五尺刀長三尺的重兩斤的陌刀,要能砸能砍,每人再配發短刀一柄。”
李康選的安排是;重灌騎兵一定要衝擊力,人馬雙層甲衝入敵步兵隊伍砍殺,快馬輕弓就是突出一個騎射,這一衛只要出去就是拉開距離對敵人步兵騎兵滋擾射殺為主,另外一衛快馬快刀就是突出一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