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唐紀——玄武門之變(第1/2頁)
章節報錯
公元 626 年,在唐都長安的玄武門,一場驚心動魄、影響深遠的政變 —— 玄武門之變爆發了,它宛如一道分水嶺,深刻地改變了唐朝的歷史走向。
當時的唐朝,雖已建立數年,但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卻愈發激烈。李淵作為開國皇帝,在立嗣問題上一直舉棋不定,這無疑給宮廷局勢埋下了不穩定的種子。太子李建成是李淵的嫡長子,按照傳統,他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協助李淵處理政務,在朝中也有一定的威望和勢力。而秦王李世民,自唐朝建立以來,南征北戰,為唐朝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麾下有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如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在軍中威望極高。
李建成深知李世民的能力和野心對自己的太子之位構成了威脅,於是與齊王李元吉聯手,試圖打壓李世民。他們在朝堂上不斷詆譭李世民,並且拉攏李淵的後宮嬪妃,讓她們在李淵耳邊吹枕邊風,說李世民的壞話。同時,在軍事上,他們設法削弱李世民的兵權,將李世民的心腹將領調離京城,調往偏遠地區任職。
李世民面對這種情況,心中充滿了憂慮和憤怒。他意識到,如果不採取行動,自己和手下的將士們都將陷入絕境。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謀士們也都察覺到了局勢的危急,房玄齡、杜如晦等紛紛勸說李世民先發制人。
在政變前夕,局勢已經緊張到了極點。李世民和他的謀士們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在玄武門設伏。玄武門是皇宮的北門,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上朝的必經之路。李世民之所以選擇這裡,一是因為此地地形有利於設伏,便於發動突然襲擊;二是因為玄武門的守將常何是李世民的人,能夠為他們的行動提供便利。
那是一個看似平常卻又充滿肅殺之氣的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像往常一樣,騎著馬,帶著少量的侍衛向玄武門走去。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死亡的陰影正悄悄地籠罩著他們。此時,李世民早已率領著尉遲敬德、長孫無忌等心腹將領和精銳士兵埋伏在玄武門內的兩側。
當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身影出現在玄武門時,李世民的心情十分複雜,畢竟他們是兄弟,但權力的爭鬥已經讓他們走到了這一步。李世民深吸一口氣,當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臨湖殿時,察覺到了氣氛的異常,他們試圖調轉馬頭返回。
就在這時,李世民縱馬而出,大聲呼喊。李建成和李元吉大驚失色,李元吉首先反應過來,他試圖拉弓射箭,但由於太過緊張,手忙腳亂,連射三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則沉著冷靜,他彎弓搭箭,一箭射向李建成,這一箭正中李建成的咽喉,李建成當場斃命。
李元吉見勢不妙,策馬狂奔。李世民隨後追趕,在追趕過程中,李世民的馬突然受驚,將他甩落在地。李元吉見狀,返身回來,企圖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率領一隊士兵趕到,大聲呼喊。李元吉驚恐萬分,放開李世民,向武德殿跑去。尉遲敬德張弓搭箭,一箭射中李元吉,李元吉也倒地身亡。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玄武門的喊殺聲驚動了東宮和齊王府的侍衛,他們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遇襲後,紛紛趕來救援。雙方在玄武門附近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混戰。尉遲敬德手持長矛,威風凜凜,他站在高處,大聲宣告太子和齊王謀反,已被秦王誅殺。東宮和齊王府的侍衛們有些開始動搖,但仍有一部分人繼續進攻。
在混戰中,李世民的軍隊逐漸佔據了上風。他們憑藉著精良的裝備和高昂計程車氣,擊退了東宮和齊王府的侍衛。但此時,李淵正在宮中的海池上泛舟,對外面發生的變故一無所知。
尉遲敬德深知必須要控制住局面,於是他率領一隊士兵,身披重甲,手持武器,徑直向李淵所在的方向走去。當他們來到李淵面前時,李淵大驚失色。尉遲敬德向李淵說明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