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頊流露出變法意圖後,韓絳和弟弟韓維一起舉薦了許多人才,其中就包括王安石。

西夏集兵的訊息傳到汴梁之時,王安石正在跟韓絳吵架,爭執的焦點就是韓絳最初上書提及的改革役法。

韓絳並非完全反對王安石制定的《免役法》,而是對其中收取下戶免役錢以及免役寬剩錢有不同看法。

當時兩人同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韓絳比王安石大九歲,既有變法首倡之功,又是王安石的舉薦人,結果他愣是吵不贏。

兩人一同請命,其實是讓趙頊在兩人之間做個決斷。趙頊選擇了王安石,韓絳離開汴梁,去了陝西。

聽到這裡,王大衛突然不想找王安石聊天了。

韓絳到了陝西,知道自己不擅兵事,但也不以為意。

身為宰相,難不成還要親自披堅執銳?雖然自己不能打,但只要識人、用人,安排能打的人去打不就行了。

韓絳對自己的識人之術頗為自信。

韓絳“識”到的第一個人才叫種諤。

種諤是名將種世衡第五子,驍勇善戰,在整個西軍體系中是出了名的能打。

別人能打可以做到“聞戰則喜”,種諤則更進一步。

治平四年,種諤在上級領導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己率軍出擊,迫降西夏將領嵬名山,收復綏州,共繳獲酋長首領三百人、一萬五千戶、兵士一萬人。

,!

西夏聚集四萬人馬,想要奪回綏州。

種諤指揮宋軍、降軍以及綏州全體老弱婦孺協同作戰。追擊敵軍二十里,俘獲斬殺甚多。

韓絳非常欣賞種諤,種諤投桃報李,提出了自己的策略:

西夏這次聚集兵力的目標是環慶路。

環慶路地勢險峻,加上幾十年經營,寨、堡無數。

西夏要想有所收穫,必定抽調各處精銳,包括西夏的龍興之地——銀州、夏州。

屆時,環慶路主守,涇原、秦風兩路協防,而他種諤可以率領鄜延路的軍隊向北越過橫山,只撲空虛的銀、夏二州。

韓絳大喜,當即任命種諤為鄜延鈐轄。

離開鄜延路,韓絳繼續西進,到了慶州。

當初挑事兒的慶州知州李復圭已經卷鋪蓋滾蛋了。不過他是文官,死不了。

沒準兒過幾年抱上個大腿還能復起,繼續作妖。新任慶州知州叫王廣淵。

在慶州,韓絳又用他的“慧眼”找到第二個人才——王文諒。

王文諒的出身可沒有種諤那麼優秀,他原本是西夏重臣沒藏訛龐的家奴,犯事兒後逃到了大宋。

誰也不知道王文諒是怎麼就入了韓大宰相的眼。反正韓絳對王文諒言聽計從、委以重任,特命他節制蕃軍。

如果不是王文諒出身不好,韓絳說不定會讓王文諒統管整個環慶軍。

王文諒確實是個人才,不過他的才能不是軍事,技能點兒全都點在飛揚跋扈、欺上瞞下、坑害隊友、爭功諉過上面了。

可韓絳就是信任他,誰勸都沒用。甚至,韓絳還把廣銳軍的戰馬奪過來給了王文諒統管的蕃軍。

環慶軍就在這樣的氣氛下迎來了西夏的進攻。

戰事膠著。

好在種諤預判準確,鄜延軍一路勢如破竹,順利穿過橫山,推進到橫山北麓,距離銀州不足六十里。

種諤下令:停止前進,原地築囉兀城。隨後,又在後方修築撫寧堡。

而他本人則返回綏州。並且,種家第三代的幾個年輕人已經來到了汴梁。

曹七的大哥曹評由此得出結論——敗局已定。

王大衛暗想:韓絳的“慧眼”其實也還行,只要別用在姓王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