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所成就的。第二個,佛壽久遠。這個就是禪定了。你行菩薩道的時候,你要加修禪定,就會產生佛壽的久遠。

整個《法華經》的授記,到這裡等於是全部圓滿了,我們把這個授記作一個總結。佛陀授記,在經文當中有兩種情況。

一個叫通記。比方說,我們今天是生長在末法時代,那我學《法華經》以後,欸,我改變我的觀念了,我不再用因緣來看人生了,我用一念心性來看十法界。所以,極樂世界雖然十萬億佛土外,但對我來說,它不離開我一念心性,所以,我動念即到,因為整個法界在我一心當中。那這樣子,恭喜你!你已經成就佛陀的知見了。那佛陀是不是應該為我授記呢?是的,授通記。佛陀跟你說,你未來當得成佛。但是,沒有時間,沒有佛號,沒有國土。為什麼?因為你會退轉。你只是理觀成就,但是你事修薄弱,你還有煩惱跟業力在。那麼這種會退轉的情況,記住!佛陀的智慧永遠是現量境,不落比量,就是佛陀不作任何預測。就是這件事情還有變數,佛陀會選擇默然。

但是佛陀只要講出話,這件事情就定案了。所以佛陀只為成就初果以上,成就位不退以上的,進入佛知見的人授別記。為什麼初果以上呢?因為他已經不會退轉了。這個人在成佛之道中,他的模式已經可以看得出來,就是這個人以後是怎麼成佛的。他喜歡禪定,他喜歡神通,他喜歡有各種辯才,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確了,佛陀才會給他授別記的。

但我們一般凡夫,可能你今生學一學,你來生生天了,然後,可能知見又暫時退失了。佛陀不為這種不定種性的人來授別記,因為佛陀不作任何預測,佛陀的心永遠是現量。

到此整個授記就圓滿了。

庚三、尼眾領解發願

我們看庚三,尼眾領解以後而發起的菩提願。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廣宣此經。

佛陀為大愛道比丘尼跟耶輸陀羅比丘尼授記以後,這兩位比丘尼跟她的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就在佛前發願。她們說,偉大而尊貴的導師,您老人家作為人天的皈依,您老人家善巧方便來說法,安穩天人之心。我等聽到授記以後,內心安穩具足。為什麼呢?因為自知當作佛,就感到安穩了。諸比丘尼說完偈以後,就白佛言說: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就是避開了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到他方清淨的國土來廣宣《法華經》。

我們看整個聲聞弟子,到目前為止,都是不願意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弘揚《法華經》。理由有兩個:

娑婆世界進入五濁惡世以後的根機,本身就有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善根轉少,多增上慢。首先就是你缺乏中道實相的善根。你看有些人,你跟他講中道實相,你講半天,他沒辦法接受,他永遠要選邊的。你要講空性,他可以接受;你講有相,他也可以接受;你要把這兩個放在一起,他沒辦法接受。說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他沒辦法接受。為什麼?善根轉少。所以,諸位!你們今生學完《法華經》,你來生不管在娑婆世界或者到極樂世界,你再聽到中道實相,你就相對容易接受。到了末法時代,第一個,大家思想開始偏激了,走上了二分空有的對立。第二個,更糟糕,又高慢。所以就很難教化了。這個是從眾生的角度來看。

,!

第二個,從種性來看。蕅益大師說,菩薩種性在因地修學的特點:理觀強,事修弱。菩薩基本上喜歡廣學多聞,所以他成就法身以後,他對教化眾生這個四無礙辯是他的專長。那麼聲聞眾的特色是什麼呢?他理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