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完全就是活在過去,就是你的人生只有快樂跟痛苦,就兩種感受。因為你今生的造作還沒有啟動,你的所有所有的一切都跟過去有關,所以你十八歲之前就是看你的過去。說你這個人福報很大,你不要太得意,是你的過去,過去生修得好;你的福報很差,你也不要悲傷,跟你今生也沒有關係,跟前生有關係。

一個人在十八歲之前,基本上就是繼承過去,因為你今生的業因沒有啟動,你今生的思想也沒有完全啟動。所以,十八歲是完全看你的過去,完全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一句話就講完了。

長大以後,那就不是果報了,因為你已經開始造業了,你開始把今生的因緣也加進去了,所以你的生命體某種程度上跟你的今生造作有關了,慢慢地今生的力量就越來越大。

我們看下面,“愛”。

愛。愛以染著為義,由受而來。即於相續之三有自體所取之三有境界,於樂愛合,於苦愛離,名愛。

什麼是愛呢?就是染著。有些人對財富,有些人對名聲,有些人對感情,過去生的習氣加上今生的環境,他對某一種財、色、名產生愛,所以他的心就住在那個上面。住在上面以後,他就產生取捨了,對於快樂產生取,對痛苦產生舍,產生取捨的這種分別了,就是愛,貪愛。

貪愛慢慢地增長廣大,就變成取。看下一段,“取”。

取。取是馳取追求,由愛而來。即由種種之執取,於是三業繁興,而整合未來身心之苦,因名為取。

那麼取呢,就是一種身口意的追求了,它是由貪愛而來。由種種的執取,產生身口意的造業,也是招感未來的苦因,名為取。

我們一個人沒有學佛,你既沒有出離心,更沒有菩提心,所以你生命的目標只有一個事情,就是滿足你的貪愛。你喜歡財物,你這輩子就為財物而活,你這輩子所做的一切一切,你講的話、你的行為、你思想打的妄想,都跟財物有關係;你追求感情的,你為了感情,什麼都願意做。就是取是由愛而來,所以,人生沒有學佛你就只是滿足你心中的貪愛,就這樣子而已,就是取由愛而來。

由取到最後的結果,就變成有。我們看“有”。

有。有是存在之義,謂由愛著馳取之不已,發為縱我役物之行,而構成潛在業力,感後有報,名有。

“有”,就是存在,這個存在不是一般的存在,那是一種強大業力的存在。因為你由貪愛變成取,由取產生身口意的造作,而產生一種潛在的業力。

這個業力為什麼叫潛在呢?記住,因為你還沒有死亡,但是它已經成就了。就是說,你一個人一到有支,你人生很難改變了,因為它得果報的因素已經幾乎成就了,除非你產生重大的懺悔,你產生重大的學習教法,產生重大的止觀。

所以,一般我們修行不能從有支下手,因為來不及了。到了有的時候,你來生基本上已經決定了。就是說,你從有支去切斷,很難切了。所以我們修行,要麼從愛,要麼從取,我們待會兒再說明。你到了有支的時候,人生已經定數了,你來生要去哪裡,你基本上成定數了。

當然,有特殊的例外:你善根很強,你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開示,開始懺悔,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從有支反轉的,是有這種例外,但是按蕅益大師的說法,千萬中難得一二。就是說,你不能把生命中這麼重要的因素,把它訴諸到臨終的有支,你這個賭博太大了。你平常也不調愛,也不調取,就是我從有的時候,臨終的時候再來改變,千萬分之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所以我們不建議從有支改變,因為這個有支已經是很難改變了,除非你過去生真的大善根,今生只是一時的糊塗。

這是今生,那麼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