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集《妙法蓮華經》(第4/9頁)
章節報錯
識,變成一種善種子,如此而已;你可能下次看到佛號稍微感動,如此而已。但如果你今天唸佛,每一句佛號是通內通外,內觀真如,外修佛號,諸位!你即便今生沒有往生,你來生的善根跟一般人還是不一樣,你可以把前生的善根銜接起來。因為你心中有蓮子,蓮子是不會破壞的。
我們看蓮花,它這個本經三個階段,叫做:“為蓮故華”,為了蓮子先有花;然後“華開蓮現”,花開啟以後蓮子出現,哦,有功德了。其實早就有了,只是你才看到而已,其實蓮花含苞待放的時候就有蓮子了;結果,“華落蓮成”。
諸位!蓮子一直存在,不管花在不在。也就是說,你今天透過《法華經》的理觀,你修什麼法門,已經不叫做資糧力,那叫善根力。所以這個是成佛的快捷方式。就是說,你不走這條路,你要心外求法,那你的人生就很麻煩,你的進步也慢,又很被動。你修無我觀,你能夠跟心性配合,本來就沒有我,什麼無不無我!所以,你今天能夠把內根跟外修合在一起,那是效果快,又堅固又不容易退轉。要套一句咱們淨土宗說的話,叫“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只是淨土宗那個是靠佛力攝受,我們是靠自性功德力。
所以諸位!當我們修《法華經》以後,我們的生命就有兩種力量加持:外有彌陀本願攝受,內有自性功德的加持。你是兩種力量,內善根,外資糧。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必須要說《法華經》,因為單向的修學你很難成就。所以《法華經》就是以前面的方便門——阿含、方等、般若的這種空性的破障為花,來形成自己內心的自性功德力為蓮子,形成一種理觀事修的內外的修學,這叫“皆得作佛”。
“皆得作佛”,它好就好在我們做得到。這件事就是說,我沒有辦法創造佛的功德,但是我可以醞釀佛陀的功德,在我心中慢慢醞釀。等到蓮花落了以後,我功德就出來了,好過你什麼都沒有,好過你空花無果。就是說,咱們現在也上不了《華嚴經》,我們先從《法華經》,先透過理觀。
甲三、結示
好,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凡此諸經,皆是逗會他意,令他得益,不談佛意意趣何之。
當知此經,唯論設教大綱,不委微細綱目。譬如算者,初下後除,紀定大數,不存鬥斛。只為深論佛教妙說聖心。近會圓因,遠申本果。
所以疑情不已,若能精知教相,則識如來權實二智也。
好,這段是蕅益大師講完五時的判教以後,他老人家做出三段的總結。
第一個,“凡此諸經,皆是逗會他意,令他得益。”這個“諸經”指的是前面的四個。《華嚴經》當然是為了滿足法身菩薩,阿含、方等、般若為了滿足業障凡夫,所以這個都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說,佛陀您老人家對這個人說這樣子,對那個人說這樣子,那到底老人家心底怎麼想?咱們先不談眾生法界,您老人家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站在您的角度,您想告訴我們什麼?這就是《法華經》“暢佛本懷”。以前所有的經典都不是佛陀要說的,叫做“逗會他意”,為了滿足眾生的需求。你有這個需求,我就告訴你怎麼樣邁過這個坎。
所以《法華經》的特點,就是把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功德,本地風光,全部講出來。所以,當知此經,是唯論設教之大綱,就講到佛陀當初為什麼為實施權,最後為什麼開權顯實,已經不再談一些修行的枝末——怎麼樣破障、什麼調伏煩惱,已經不談這個了。就好像一個精算師,先用小小的數目慢慢加起來,等到成就一個大數以後,這個小數目就不需要了。你一開始是五再加十再加二十,加到一萬……我們當然是站在大數的角度、看待大格局的角度來看成佛之道,不可能再回到你以前那種小胸量的格局了。所以,本經就是站在佛的角度來調伏煩惱,站在佛的角度我們應該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