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指著一份紐約時報上的標題《國聯李頓調查團成立,將赴遠東實地調查》,問宋鴻飛:“這個難產的國聯調查團終於要來了,對此你怎看?”

宋鴻飛苦笑:“華夏國府和張少帥都把國聯當救命稻草了,它要真有用,東洋人早就退兵了,而不是還打著國聯的臉繼續增兵。”

張誼似乎頓悟,道:“嗯,自己拳頭硬才是硬道理。”

“說得對!它就是列強欺負弱小立的文明牌坊,既當婊子又立牌坊!”宋鴻飛不屑地道,“國與國之間,利益至上,實力為王!東洋人如果侵犯的是印度,只怕米旗國人的艦隊都開來了。”

王之道:“鴻飛,你的意思是把持國聯的英、法,他們在關東沒多大利益,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宋鴻飛點點頭。

奉城事變不僅是對華夏主權領土的侵犯,也是對一戰後由19年“巴黎和會”和21年“華盛頓會議”建立起來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公然挑戰。

9月19 日,接到張少帥電告事變經過後,華夏國府中央緊急會議,作出決議:訴之國聯,對日強烈抗議,通告國民須一致聯合,共禦外侮。

9月21日,召開中常會緊急會議,制定了“團結內部,統一中國,抵禦倭寇,注重外交,喚醒國民,還我關東”的策略。同時向國聯控訴,要求進行調查和調停,並要求美援引《非戰公約》帶頭各簽字國制止東洋國。

關東地大物博,有豐富的煤、鐵等各種資源和較為雄厚的現代工業基礎,日、蘇、美三方勢力盤根錯節。東洋國想獨佔關東,自然就會損害美、蘇和其他列強的利益,這就是國際調停的前提。

當時關東,是封疆大吏張少帥的地盤,一切事務都有極大的自主權,華夏國府只有名義上的號令權。

面對張少帥丟來的棘手局面,華夏國府的如意算盤是:張少帥須先想辦法自救,同時利用國聯和列強幹涉,用最小的代價促和。

因為之前確有“國際干涉還遼”的成功例子,華夏國府和張少帥都押注到了國聯調停和歐美列強出面干涉上。

然而,這是按常理而言,東洋人不費吹灰之力獲勝之後野心極度膨脹,它的癲狂和魔怔已不能用常理來揣度。

蘇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不想與東洋發生直接衝突,除了口頭譴責和抗議外,蘇國兩次向東洋國表示不干涉華夏和東洋間的衝突。

其他西方列強在關東並沒有多少直接利益和勢力,那只有依靠花旗國了。

對於花旗國在關東的制衡作用,華夏國府其實也早有設想,自20年代末期起,就制定了“聯美抑日”的戰略,大力支援美資本在關東的貿易。花旗國資本支援關東交通委員會規劃修建三條以葫蘆城為的鐵路。

然而東洋人自然不會坐以待視,花旗國在關東龐大的投資計劃還沒有來得及落地,事變就已爆發。

花旗國除了口頭上不痛不癢譴責幾句,實際上採取“和稀泥”的態度,倡議雙方:停止衝突,進行談判。

花旗國國務卿史汀生向東洋國駐美大使出淵勝次表示:花旗不干涉東洋國,東洋國政府則需制止軍方將事態擴大,保證在關東的行動僅限於錦州以北。

花旗國始終是個生意國,利益至上,道義可以放一邊。當時美、英、法等列強都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中,這幾國都和東洋國有密切而又有利的貿易關係,它們自然不願意惹惱東洋國而使自己的經濟利益受損。

被英、法兩個歐洲列強所把持的國聯,當然也很清楚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它一直在觀察花旗國的臉色,看到花旗國不想調停,就繼續打太極。

這也是華夏國府多次要求花旗國和國聯對東洋國進行經濟制裁,卻遭到拒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