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年),名儉,字士廉,以字行於世,渤海蓨縣人,是唐代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宰相。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名門:

曾祖父高翻,是北齊神武帝高歡的叔叔,高歡在北魏為官時追贈其為太尉。

祖父高嶽,在北齊官至侍中、左僕射、太尉、清河王。

父親高勱,別名敬德,在北齊官至樂安王、尚書左僕射。齊亡入周後,依例授開府。隋朝建立後,歷任揚、楚、廣、洮四州刺史。

高士廉年輕時相貌俊朗,聰慧有度量,廣涉文史,書讀一遍就能背誦,應對靈敏,與隋司隸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結為忘年之友,由此知名。後來他認為自己是前朝北齊宗室之後,不欲廣交師友,隱居於終南山下。

2. 仕途經歷:

隋朝時期:隋煬帝大業年間,高士廉出任治禮郎。大業九年(613 年),因兵部尚書斛斯政逃到高麗,高士廉受其牽連,被貶為交趾郡的朱鳶縣主簿。在交趾,他曾幫助太守丘和擊退欽州刺史寧長真的進攻。後來交趾歸附唐朝,高士廉也隨之入朝。

唐朝時期:

入朝後,高士廉被秦王李世民任命為雍州治中,李世民對他非常親近敬重。

武德九年(626 年),他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在政變當天釋放囚犯,發給他們武器,並與他們趕到芳林門,配合李世民。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後,任命他為太子右庶子。

太宗貞觀元年(627 年),高士廉被提升為侍中,封為義興郡公,但因扣留黃門侍郎王珪的密奏,被貶為安州都督,後調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在蜀地,他移風易俗、開挖新渠、興文教,使得蜀地百姓安居樂業。

貞觀五年(631 年),高士廉回京任吏部尚書,晉封為許國公。唐高祖逝世時,他代理司空籌辦喪葬禮儀,事畢後被授予特進、上柱國官銜。

貞觀十二年(638 年),以佐命之功,封申國公,世襲申州刺史。不久,升任尚書右僕射,成為宰相,後又署理太子少師等職。

貞觀十七年(643 年),高士廉的肖像被陳列在凌煙閣上。

貞觀十九年(645 年),太宗御駕親征高麗,皇太子李治在定州代為處理國政,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仍舊掌管朝廷事務。

3. 主要貢獻:

治理蜀地:改變了蜀地的不良風俗,興修水利,讓百姓受益,還興辦學校,提高了蜀地的文化水平。

編撰書籍:參與編撰《氏族志》《文思博要》等書籍,為唐朝的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4. 人物評價:唐太宗李世民評價他“涉獵古今,心術明正通達,面臨危難不改氣節,做官沒有私結朋黨,所缺乏的是直言規諫”。後世學者也認為高士廉是一代明相,他一生才望頗高,處事謹慎公允,在皇帝、同僚中都有很高的威望,深受皇帝的重用、同僚的尊重。

647 年,高士廉在長安崇仁裡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一歲,追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文獻,陪葬於昭陵。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加贈太尉,並將他的靈位放在唐太宗的宗廟中。

尉遲敬德(585 年 - 658 年),原名尉遲恭(一說為尉遲融),字敬德,朔州善陽人,隋末唐初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早年經歷:

出生於武將世家,曾祖尉遲本真為魏西中郎將、冠軍將軍、漁陽懋公,追贈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祖父尉遲孟都為北齊左兵郎中、金紫光祿大夫,北周濟州刺史;父親尉遲伽是隋朝儀同大將軍,追贈汾州刺史、幽州都督、常寧安公。

青年時期在高陽從軍,參與討伐暴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