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 年-1062 年 7 月 3 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北宋官員。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早年:包拯出生於官僚家庭,父親是虞部員外郎包令儀。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天聖五年(1027 年)得中進士甲科,授大理評事,最初任建昌縣知縣,但因父母年邁,他辭去官職回家照料父母。數年後父母相繼離世,包拯於景佑三年(1036 年)才正式踏入仕途,擔任天長知縣。

為官曆程:在為官期間,包拯歷任多個官職,包括監察御史裡行、監察御史、契丹正旦使、三司戶部副使、河北都轉運使、龍圖閣直學士、知諫院、權知開封府、三司使、樞密副使等。

2. 主要貢獻:

政治方面:

彈劾權貴:他不畏權貴,彈劾了許多不法官員,如販賣私鹽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濫用酷刑的王逵、宰相宋庠、舒王趙元佑的女婿郭承佑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包彈”之語也因此布天下。

舉薦人才:對於有才幹有政績者,包拯秉公力薦,如他極力主張複用曾被降任知州的楊邠、王鼎、王綽三人,使他們先後又被起用為荊湖南路轉運使、河北路提點刑獄、江西路提點刑獄。

提出改革建議:主張嚴格選拔官員,裁汰冗雜,對年滿 70 歲者應強令致仕以解決冗官問題;停止招募士兵,揀斥老弱以解決冗兵問題;選練精兵強將,訓練義勇以充實邊備,防禦契丹等,其建言多為朝廷所採納。

地方治理:

端州任上:端州盛產硯石,包拯到任後嚴令按照進貢數量製作和徵收硯臺,離任時未帶走一方硯,深受百姓稱頌。

開封府任上:改革訴訟程式,撤銷“門牌司”,百姓可直接上堂投訴申冤;為解決惠民河河水氾濫問題,他下令拆除兩岸私佔土地的建築以疏通河道,並透過實地測量、驗證地契,打擊了偽造地契的行為。

任三司使期間:改變過去做法,設立市場,公私實行公平買賣,避免百姓受侵擾;釋放了因欠金錢布匹而被拘禁的司裡吏員及其妻子兒女。

3. 個人特點:

廉潔公正:包拯以廉潔著稱,他的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品質深受百姓愛戴和敬仰,被尊稱為“包青天”。他還訂立了《家訓》,將“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的觀念教之於後代。

執法嚴峻:在執法時,包拯鐵面無私,秉公處事,不徇私情,無論是對宗族親舊還是皇后、國戚、將帥的不法行為,都極力主張繩之以法。

4. 後世影響:

文化傳承:包拯的事蹟被後世廣為傳頌,成為清官的典型代表,在元雜劇、明清話本、小說等文學藝術作品中,透過藝術的典型塑造,使包拯成為中國民間的正直之神。

精神象徵:他的精神對後世官員的為官之道和道德操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象徵。

總之,包拯是北宋時期一位傑出的官員,他的貢獻和精神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狄青(1008 年 - 1057 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人,是北宋時期的名將,為唐朝宰相狄仁傑之後。其主要經歷如下:

1. 早年經歷:

狄青出身貧寒,16 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臉上刺有金印。後來,他憑藉擅長騎射的本領,成為了御馬直的一名騎兵,後選做散直。

2. 抗擊西夏: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 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夏國,宋廷與西夏開始了長期的戰爭。狄青在戰爭中表現英勇,多次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