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早年聰慧:司馬光出生於1019年11月17日,陝州夏縣人,父親司馬池官至天章閣待制。他自幼就展現出過人的聰慧,7歲時聽人講《左氏春秋》,就能理解其中要義,此後手不釋卷。“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更是流傳千古,展現了他兒時的機智勇敢。

步入仕途: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他歷任奉禮郎、幷州通判、同知諫院等官職,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官至宰相。

編撰《資治通鑑》: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開始編撰史書。宋神宗即位後,將此書命名為《資治通鑑》,任命司馬光為翰林學士。元豐七年(1084年),《資治通鑑》共294卷全部完成,歷時19年。這部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多卷本編年體通史,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

晚年及去世:宋哲宗趙煦即位後,司馬光任陳州知州,後改任門下侍郎等職,並參與了一些朝政改革。元佑元年九月一日(1086年10月11日),司馬光去世,終年六十八歲,追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

2. 政治作為:

直言勸諫:司馬光經常向皇帝直言進諫,針對官員任免、邊境防守、宮中禮儀、冊立繼承人等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例如,他曾反對宋仁宗對宦官麥允言和武寧節度使夏竦的過度賞賜,還多次上書督促宋仁宗確立皇位繼承人。

調解兩宮矛盾:宋英宗即位後,慈聖光獻皇太后同朝聽政,司馬光數次上書調解宋英宗與皇太后之間的矛盾,強調兩宮和睦對於社稷的重要性。

反對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開始變法,司馬光認為新法禍國殃民,於是數次上書,力陳新法的弊端,請求廢除新法,因此與王安石結怨。後來,司馬光離開京師,在洛陽專心修撰《資治通鑑》。

3. 個人品質:

廉潔奉公:司馬光一生勤儉廉潔,不喜華靡。宋仁宗臨終前曾留下遺詔,要賞賜大臣們一批金銀,司馬光不為所動,領銜上書,陳述國家窮困,不願受賞,幾次上書未獲批准後,將賞賜自己的一份交給諫院,充作公費。

溫良謙恭:他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勤奮刻苦:為了編寫《資治通鑑》,司馬光夜以繼日、通宵達旦,生怕自己因疲勞睡過頭,耽誤編書程序,特意命人用圓木做枕,稱為“警枕”。

總的來說,司馬光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資治通鑑》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政治作為和個人品質也值得人們學習和借鑑。

《資治通鑑》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奉敕主編的中國古代第一部多卷本編年體通史。以下是關於它的詳細介紹:

1. 基本資訊:

成書時間: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始編,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 年)成書,歷時 19 年。

卷數:全書共 294 卷、300 多萬字。另外司馬光還著有《資治通鑑考異》《資治通鑑目錄》各 30 卷,與《資治通鑑》一起總計 354 卷。

記事範圍: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三家分晉”,下訖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 年)“征伐淮南”,涵蓋了 16 個朝代、前後 1362 年的歷史。

2. 書名由來:宋神宗認為該書可以讓統治者“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特賜名《資治通鑑》。後世也簡稱其為《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