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南宋弱小,但是不得不承認,宋朝時期經濟繁榮,百姓過的都很好,嗯,這個很好的前提,是在中後期,而不是晚期戰亂的時候。

南宋時期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多方面的繁榮景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農業

勞動力與技術:北方戰亂致使大量人口南遷,這是第三次人口南遷高潮。北方移民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南北方農業技術得以交流融合。他們與南方人民一起開墾農田,極大地促進了南方農業生產的發展。

農作物品種:

水稻:朝廷規定稅收用粳白米,所以江南地區多種植晚粳稻,這種稻米易儲藏、不易變質且產量高。同時還引進了占城稻,其耐旱、生長期短(從種至收僅五十餘日)、適應性強,可與晚稻配合形成雙季稻,能更充分地利用江南的自然資源,在災年也有助於緩解饑荒。

經濟作物:植棉區從兩廣、福建逐漸推廣到長江和淮河流域。茶葉、柑橘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也呈現出地區專門化的趨勢。

水利工程與生產工具:

水利工程:圩田在南宋得到廣泛發展,即在低窪地或多水處用堤壩圍出田地,堤壩擋水,堤上設涵閘,旱時開閘引水,澇時排水,保證了水旱無憂,增加了農田面積。此外,對於因戰爭等破壞的水利設施也進行了恢復工作。

生產工具:秧馬被大量應用於水田插秧,可節約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元代以後的秧船就是由此演變而來。南方丘陵地區還修築了梯田。

2. 手工業

紡織業:

棉紡織業:棉產區擴大,棉紡織技術進步,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

絲織業:桑圃戶與養蠶戶分離,養蠶戶與繅絲戶分離,專業機戶出現,絲織業生產呈現專業化趨勢,提高了行業生產效率。

制瓷業:以景德鎮為代表,瓷工就地取材,利用優質瓷土和木材,以及完善的配套設施,採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一道工序都由專門的人完成,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其青瓷與白瓷獨具一格,產品有上等品成為皇室貢品,下等品賣給百姓,銷售範圍廣泛,還遠銷海外。

造船業:主要統治區水鄉眾多,交通運輸多用船隻,造船業發達。主要造船基地有臨安、建康、平江、揚州、湖州、溫州、明州、泉州、廣州、潭州、衡州、贛州等,能造大型船隻。廣州製造的“廣舶”規模宏大,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

造紙業與印刷業:

造紙業:紙的著名產地有成都、臨安、徽州、池州、平江、建陽等地,優質產品種類多,如四川的麻紙、溫州的蠲紙、平江的彩箋等,四川所產楮皮紙和竹紙專用於印書,產量大、銷路廣。

印刷業:印刷技術進步,官府、各地書院、州學、郡學以及官僚士大夫競相刻書,社會上出現許多書坊。印刷業中心是都城臨安,其次還有建陽、廣都等地,臨安國子監印書質量最好,稱為“監本”,建陽刻書數量大、銷路廣。

3. 商業

商業城市與市場:

城市繁榮:南宋繼承了北宋的商業傳統,城市繁榮,商業活動頻繁。臨安等城市成為當時繁華的大都市,經商時間不再受限,出現了早市和夜市,鄉鎮也形成了新的商業區“草市”。

坊市界限打破:商業區逐漸與居民區融為一體,不再像唐朝那樣設有固定的東市、西市。

海外貿易:

貿易範圍:南宋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海上絲綢之路成為連線東西方的重要通道。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

貿易管理: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