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極思想與詩酒自放的頹廢情調。

語言特色:語言清新曉暢,明白自然,並常以尋常口語入詞,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當時詞壇上佔有重要地位。

代表作品:

《鷓鴣天·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首詞體現了他早年的輕狂與傲骨。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表達了他南渡後的家國之痛和對收復失地的渴望。

3. 歷史評價:

朱敦儒在文學創作上有較高的成就,他的詞作對辛棄疾及後來的辛派詞人的影響不可忽視。

然而,他晚年出仕秦檜門下的經歷,也使其人品在南宋文人中備受爭議。不過,總體而言,他的才華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朱敦儒著有《巖壑老人詩文》,已佚;今有詞集《樵歌》,也稱《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朱熹(1130 年 10 月 18 日—1200 年 4 月 23 日),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滄州病叟、雲谷老人。他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學者尊稱朱子。

1. 生平經歷:

早年:朱熹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wu)源縣,出生於福建路南劍州尤溪縣。幼時父親去世,隨母親生活在崇安。19 歲中進士,22 歲被任命為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後,專心於儒學研究。

中年:30 歲至 50 歲期間,朱熹掛職宮觀,主要進行講學和著書工作。這一時期他四處遊歷講學,與當時的諸多學者進行交流和辯論,如著名的“鵝湖之會”,就是他與陸九淵等人的學術爭論。

晚年:朱熹曾擔任過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等官職,做官清正有為,積極振舉書院建設。後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然而,晚年他因政治主張和學術思想受到當時朝廷權貴的打壓,被斥為“偽學魁首”,遭遇“慶元黨禁”。

2. 學術成就:

理學體系構建: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他在繼承二程思想的基礎上,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構建了龐大的理學體系。他將“理”上升為世間萬物及人類社會存在所依附的最高實體,認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在理氣關係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是第二性的。

經典詮釋:朱熹對儒家經典進行了深入的詮釋和整理,著有《四書章句集註》《詩集傳》《楚辭集註》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教育理念與實踐:朱熹十分重視教育,從政之餘親自執教達 50 年。他積極發展地方教育,曾整頓同安縣學,重修廬山白鹿洞書院,並訂立了《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南宋以後各地方學校和書院共同遵守的學規。在漳州,他首次刊刻《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註》《孟子集註》,“四書”名稱由此形成並流傳。

3. 歷史影響:

積極方面:朱熹的理學思想在元、明、清三代被視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對中國古代教育事業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