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年)十九歲前後,劉禹錫遊學洛陽、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的聲譽。貞元九年(793 年),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後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貞元十六年(800 年),守父喪期滿,在宰相、揚州節度使杜佑那裡掌書記。兩年後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貞元十九年(803 年)冬天,調升為監察御史。

參與“永貞革新”及被貶:貞元二十一年(805 年)唐順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等革新派人士。劉禹錫擢升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但這次革新運動只進行了一百四十六天,在大宦官俱文珍聯合守舊勢力的反撲下,順宗被迫讓位,太子李純(憲宗)繼位,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馬,後被殺害;王伾為開州司馬,後被逼死;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被貶到邊遠州府作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長期的貶謫生涯:劉禹錫先後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在朗州十年,他創作了大量具有政治傾向的詩文。後來多次被召回長安,但又因寫詩諷刺權貴等原因再次被貶。比如他寫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引起京城權貴不滿,僅一個月後又被貶到連州。

晚年回朝與離世:歷經多年貶謫後,劉禹錫晚年逐漸回朝任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臨終前撰《子劉子自傳》。

2. 文學成就:

詩歌方面:

題材廣泛:劉禹錫的詩歌題材豐富,包括詠史懷古、山水田園、政治諷刺、人生哲理等。他的詠史懷古詩如《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透過對歷史遺蹟的描寫,抒發了對盛衰變化、世事滄桑的深沉感嘆;《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以淒涼的景象烘托出歷史的變遷。其山水詩清新明快,如《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將洞庭湖的景色描繪得如詩如畫。

風格獨特:劉禹錫的詩歌風格豪邁爽朗,具有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因此被稱為“詩豪”。比如《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在悲秋的傳統主題中另闢蹊徑,展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散文方面:劉禹錫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陋室銘》是其代表作。該文是一篇託物言志的駢體銘文,透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高潔的志向和安貧樂道的精神。

3. 哲學貢獻:劉禹錫在哲學領域有重要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天論》中。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的理論命題,認為天和人各有其作用和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

4. 文學影響:劉禹錫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他的詩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獨特的風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為後世詩人所推崇和學習。

元稹(779 年-831 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背景:

元稹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他出生於東都洛陽,父親元寬,曾擔任吏部郎中、舒王府長史等職,母親鄭氏。然而,元稹八歲時父親就因病去世,此後由母親鄭氏教導讀書寫字。

2. 仕途經歷:

早年元稹透過科舉進入仕途。元和元年(806 年),二十八歲的元稹應制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名列第一,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