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楷書之祖鍾繇

鍾繇被稱為“楷書之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 推動楷書字型的形成與發展:

字型演變的關鍵人物:鍾繇所處的時期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演變並接近完成的階段,他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程序中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他將隸書中方正平直的筆畫加以集中,用橫和捺代替隸書中的蠶頭燕尾,又把篆書和草書中的圓轉筆法引入,改變了隸書扁平的字形以及章法上行窄、字寬的佈局,形成了形體方正、筆畫偏直、可做楷模的楷書。可以說他是楷書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過渡人物,為楷書的定型奠定了基礎。

官方認可的推動:鍾繇身為曹魏時期的大官僚,地位很高,他用楷書來寫“奏章”,這一行為使得原來在民間流行的楷書開始獲得官方認可,成為文人志士認可的一種書體,從而大大推動了楷書的發展與傳播。

2. 獨特的書法風格與藝術成就:

古樸自然的風格:鍾繇的楷書具有古樸典雅、天然質樸的風格,無刻意勾畫之處,渾然天成。其筆畫渾厚質樸,字型寬博而多扁方,給人一種獨特的藝術美感。

較高的藝術價值:他的作品如《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等,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徵,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些作品不僅是當時楷書的典範,也為後世楷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鑑。

3. 深遠的歷史影響:

對後世書法家的影響:鍾繇的楷書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眾多書法家都曾潛心鑽研其書法。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鐘體臨本,後來的張旭、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作上也都從各方面吸收了鐘體之長、鍾論之要。可以說,鍾繇的書法為後世書法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啟示。

書史地位的奠定:在中國書法史上,鍾繇和東漢的張芝被合稱為“鍾張”,又與東晉書聖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同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可見其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對漢字書法的創立、發展、流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再說草書。

草書之祖一般指的是東漢書法家張芝。他出生於官宦家庭,拒絕朝廷徵召,潛心研究書法。張芝在草書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創新寫法:將古代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他從民間和杜度、崔瑗等前人那裡汲取草書藝術精華,擺脫舊俗,獨創“一筆書”,也就是所謂的“大草”,使草書得以從章草的窠臼中脫身而出。這種寫法讓字的體勢能夠一筆而成,偶有不連,但血脈不斷,極大地豐富了草書的藝術表現力。

2. 影響深遠:張芝的草書影響了後世諸多書法家。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對漢、魏書跡唯推鍾繇、張芝草書,並且認為自己在筆法精熟和草書上遜色於張芝。唐代書法家張懷瓘對張芝的草書評價極高,懷素草法也得自“二張”(張芝、張旭),唐朝草書大家孫過庭在《書譜》中也多次提到把張芝草書作為藍本而終生臨習。

張芝的代表作品有《冠軍帖》《八月帖》等,但書跡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其刻帖。總之,張芝以其卓越的書法成就和創新精神,當之無愧地成為“草書之祖”,為中國草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再說行書。

通常認為“行書之祖”是劉德升。

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人,生活在東漢桓帝、靈帝時期。唐張懷瓘《書斷》中說:“行書者,劉德升所造也,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其創造的行書字型優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也記載:“魏初有鍾、胡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