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276年~339年),字茂弘,琅玡郡臨沂縣人。他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為光祿大夫王覽之孫,鎮軍司馬王裁之子。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早年出仕:王導年少時就展現出非凡的才能和氣質,曾受東海王司馬越徵辟,出任參軍一職。西晉末年,政局動盪,王導建議司馬睿南下建鄴(南京),以避開戰亂,發展勢力。

江東立足:司馬睿初到建鄴時,不受當地人歡迎。王導與堂兄王敦商議,利用王家的影響力,幫助司馬睿在江東士族中建立威望。在上巳節時,安排司馬睿出行,以王導、王敦等北方大族子弟隨侍,吸引了江南名士顧榮、紀瞻、賀循等人的拜見,為司馬睿爭取到南方士族的支援。

東晉建立: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南京)即晉王位,建立東晉王朝,任命王導為丞相軍諮祭酒等官職。318年,司馬睿正式登基為帝,對王導極為信任,王導在朝中主管政事,王敦在外掌握重兵,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歷經變亂:東晉建立後,王氏家族權力過大,引起司馬睿的忌憚,他開始重用刁協、劉隗等人,以壓制士族門閥勢力。王敦對此不滿,於322年起兵叛亂,攻陷建康,司馬睿被迫求和。王敦之亂後,晉明帝司馬紹即位,王導被升為太保。太寧三年(325年),司馬紹病逝,晉成帝司馬衍登基,王導、庾亮等人受命輔政。327年,蘇峻以討伐庾亮為名起兵叛亂,王導曾隨侍司馬衍左右,後攜家眷避難。蘇峻叛亂平息後,王導繼續執掌朝政。

2. 主要為政舉措:

撫綏新舊:提出“謙以接士,儉以足用,用清靜為政,撫綏新舊”的政治方針。既招納北來名士,又拉攏江東世家大族,使南北士族團結一致,共同匡扶晉室。

推行僑寄法:為解決北方士族南渡後的土地問題,號召開發閩浙一帶,並設立僑州、僑郡、僑縣,使南渡的僑民獲得免調役的優待,深得南渡士人的擁護。

-促進南北融合:帶頭與南方士族通婚,提倡南北士族聯姻,促進了南北士族之間的融合。同時,提倡講吳話,縮短了南北士族之間的距離。

3. 歷史評價:

正面評價:王導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他憑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領導才能,成功地整合了南北士族的力量,穩定了東晉的政局。他重視教育,提倡文化建設,使得東晉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他還善於用人,提拔了許多有才能的官員,為東晉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負面評價:王導執政時期,偏袒世家大族,導致豪強猖獗、民不聊生。他推行的“政務寬恕,事從簡易”的寬政,也給官吏貪汙、豪強兼併提供了方便。

總的來說,王導在東晉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他的政治舉措也存在一些爭議。

王敦(266年-324年),字處仲,琅琊臨沂人,東晉大臣、丞相,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治書侍御史王基之子,司徒王導之堂兄。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初入仕途:王敦長相眉目清秀,生性灑脫,能鑑別人才,通曉《左氏春秋》,喜好清談,深得族兄王戎讚賞。他迎娶襄城公主,拜為駙馬都尉,後歷任太子舍人、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永康元年(300年),太子司馬遹被廢黜送往許昌幽禁,王敦與江統、潘滔等違抗命令為太子送行,受到士人們稱讚。

輔佐中興:永嘉五年(311年),王敦被琅琊王司馬睿任命為揚州刺史等職。他參與平定華軼、杜弢之亂,因功被晉升為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等,爵封漢安侯。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稱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