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永嘉之亂和衣冠難度(第2/3頁)
章節報錯
士庶、政權及中原文明大規模南遷的成語典故。以下是中國歷史上三次著名的“衣冠南渡”: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的衣冠南渡:
背景:西晉末年,政治腐敗,皇族間爭奪政權,爆發“八王之亂”,各方連年廝殺,中原實力消耗殆盡。北方少數民族漢趙政權趁勢崛起,向西晉王朝發難,西晉王朝守軍毫無抵抗之力,漢趙軍隊俘殺晉懷、愍二帝,瘋狂屠殺擄掠中原地區的百姓。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爆發了嚴重的自然災害,流民起義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經過:士庶百姓主要分佈於今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淮北地區,主要南遷路線分為東、中、西三線。東線是北方計程車庶百姓沿著邗溝和淮河流域東南向的支流,向東南方向遷移至今江蘇揚州及長江南岸的鎮江、常州一帶;中線是部分來自關中地區和洛陽一帶的居民沿漢水南下,進入今陝西漢中和湖北襄樊一帶;西線是關中士庶百姓沿著陸路從金牛道(南棧道)進入四川。
影響:為了安置龐大的南遷人口,東晉南朝政府在南方地區建立了僑州、僑郡、僑縣等行政機構。這次衣冠南渡促使南方人口大大增加,為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促進了南方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同時,大量的權貴及名人雅士進入南方,提升了南方的文化水平,使北方和南方彼此迥異的異質文化得以充分交流,促進了南北的融合。
2. 唐朝“安史之亂”後的衣冠南渡:
背景:唐中晚期,募兵制下地方節度使形成將帥專兵的局面,不僅握有軍事大權,還攫取了財政及民政大權,成為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擁軍15萬,在范陽發動叛亂,先後攻克洛陽、潼關,逼近京師長安,唐玄宗率宗室百官逃入成都,長安陷落。
經過:北方百姓主要南遷路線分為東、中、西三條。東線又分水路和陸路,水路依靠大運河來到南方,陸路從洛陽到蔡陽,經過壽春、廬州抵達長江北岸,進入江西;中線來自關中和中原的北方百姓,以襄陽為匯聚點,從水路沿漢水而下,進入江漢平原,或逆流而上到湖南嶽陽進入洞庭湖,再逆湘江而上深入湖南各地,陸路則經過荊門進入江漢平原,再由江陵渡江沿洞庭湖西岸深入湖南,或者經過棗陽、隨州到江漢,並東下鄂東;西線是來自陝、甘西北百姓的南遷通道,或者從陝南漢中盆地經過大巴山的一些隘口進入巴蜀,或者沿著甘肅東南部的白龍江進入蜀地。
影響:江南、四川、江西、福建是接受北方流民最多的地區,兩湖地區也接受了相當數量的北方流民,淮南和荊襄地區成為北方流民南遷的過渡地帶,嶺南地區首次接受了大批來自北方的戰爭流民。這次南遷使得唐朝的經濟文化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南方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為後來的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3. 北宋末年“靖康之亂”後的衣冠南渡:
背景: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軍開始大舉攻宋,沿途官軍大多棄城而走,百姓紛紛逃亡。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大舉南下,攻破北宋都城開封府,並於次年擄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官員共3000多人北撤,北宋滅亡。
經過:北方百姓南遷共有三條路線,一是中線,南向由洛河南進入湖北,再進入廣東、廣西;二是東線,從淮北入淮南,渡長江,進入江南、安徽南部、浙江;三是部分百姓跟隨宋高宗趙構的路線,到達臨安。
影響:隨著宋室南遷,政治中心的南移,又帶動了中國由北往南的第三次移民潮。南宋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都城杭州成為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長江流域在華夏經濟文化中的主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