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粉條作坊裡如果改良裝置,那困難真的太多了。雖說林中陽重生而來,前世裡見到先進的裝置很多,改良個粉條作坊按理說不是什麼難事。困難在於,缺少必要的機械裝置,隊裡的資金也有限,學校那邊的建校資金又不能挪用。

林中陽大概整合了一下流程,一是清洗、粉碎、搖架、出漿、沉澱,曬粉塊。二是打熟芡,和粉團,漏粉條,冷卻,上架,晾曬。整個成兩個流程。

第一個流程中,需要改良粉碎機,確切地說,需要做一個綜合功能的粉碎機,基本原理是,漏斗進地瓜,透過滾刀,打成漿,透過出槽口流出原漿,再經過搖架過濾成細漿。

原計劃設計成澱粉沉澱池的,後來考慮到水泥池容易滋生細菌,最後還是使用原來的八個大瓷缸,為了移動方便,大瓷缸下面安裝帶輪子的底座。

搖架過濾是個最勞累的程式,使用電機,解放人力,做一個之字形的搖把,上置電機轉動,帶動搖架搖動,搖架下面放置沉澱缸。一個沉澱缸滿後,換另一個。

第二個流程中,最消耗體力的就是漏粉時候,用手敲打漏瓢。也改成電動搖甩,用白鐵做一個漏粉裝置,上面安裝一個搖把,在電機的帶動下,漏粉桶自動漏粉,只需要人力填裝粉團就可以了。

林中陽想來想去,這應該是最簡單有效,又能節約錢,又能找得到配件的方法了。

做托架的輪子能買得到,甚至可以去廢品站淘舊件使用,托架可以用木作,白鐵漏桶也能做,大隊有白鐵作坊,粉碎機可以用那臺廢棄的打麥粉的機器為框架進行改造,只需要加裝一個滾齒就可以了。

為此,林中陽還繪製了結構圖,配件圖,安裝圖,效果圖等等。

有些配件買不到,可以按照圖紙,組織人自己焊制。

只是電機需要至少兩臺,還需要電容,速控開關,變速輪以及相應的動力帶等等。

林中陽列了個清單給林勇看,林勇臉上露出了難色,不是因為資金短缺的問題,而是有些配件,他連聽都沒聽說過。

對於已經經歷過一世的林中陽來說,這種裝置改造屬於初級的操作,如果有可用的材料和資金,他能把粉條作坊改造成“工業現代化”的標準車間。

一步步做起,把那臺不用了的磨面機弄來,裡面已經沒有原來的東西,加裝上旋轉滾齒,模仿的是旋轉犁的工作原理,經過幾次試驗,磨面機改造後,成為了磨漿機器。

在試驗地瓜粉碎製漿時候,粉坊的社員們是滿臉的興奮,靈芝嫂子她們幾個高興地說:

再也不用拿著兩把大刀剁地瓜了,也不再用驢拉磨磨漿了。用機器生產乾淨衛生又減輕了勞動力,生產效率提高的那可不是一點半星的。

原來的磨面機上帶著電機,修了修,還是能用,解決的第一個流程問題,問題就解決掉一大半。至於搖架和漏粉的電動問題,目前還沒有電機做動力,也只有等等再說了!

“其實,這樣改造一下,我感覺很好了!初始加工這塊能解決了,效率就提高了一半。

也不能改造成完全的自動化,否則,農閒季節。咱們這些社員怎麼安排上工?怎麼多掙點工分?

再者說了,如果把人力都節約下來了,即便是不影響隊社收入,那農閒季節的時候,大家都閒著沒事,聚眾賭個博,扯個老婆舌什麼的,也會增加很多鄰里問題和社會問題!

大家都有活幹,都閒不著,都還累不著,都還能吃上飯,這就是最好的狀態。你說呢?中陽。”

林勇的話,一下子點醒了林中陽。目前,社員們的主要收入就靠工分,靠年總的決算分點錢生活,能有個掙工分的門道,一樣活,多安排幾個人,讓大家都能掙點工分,也是保證大家公平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