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教育理念的碰撞與反思:在指責與引導間探尋平衡(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親子教育的漫漫長路上,我們如同摸索前行的行者,每一次的感悟與思考都可能成為照亮前路的星光。近日,在聆聽吳老師的親子教育課程時,內心猶如被投入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千層浪,諸多關於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與對傳統觀念的質疑紛至沓來。
吳老師將家長分為四類,而我驚覺自己似乎屬於那指責型的家長。回想起與兒子相處的點點滴滴,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訓斥與責怪聲彷彿在耳邊迴響。兒子年幼時,每當他犯錯,我總是不假思索地以嚴厲的指責去教導他。起初,他懵懂無知,只是在我的強勢下默默接受。然而,隨著時光的流轉,我漸漸發現他變得小心翼翼,做任何小事之前都會用那雙充滿期待與不安的眼睛望著我,似乎在等待我的許可與評判。這一發現,如同一把銳利的劍,刺痛了我的心。
曾經,我並未意識到這種教育方式的不妥。畢竟,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因缺乏察言觀色的能力,在校園與職場中都遭遇過一些困擾。我曾天真地認為,讓孩子學會看他人臉色行事,能夠避免他重蹈我的覆轍,在社會的人際交往中更加順遂。但吳老師的話語如同一記警鐘,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我真的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將他推向討好型人格的深淵?內心的矛盾與掙扎如影隨形,一方面,我擔心兒子因我的教育而失去自我,成為一個只懂得迎合他人的人;另一方面,我又害怕完全摒棄自己的教育方式會讓他在未來的道路上迷失方向,遭受不必要的挫折。
在曾經工作的梅花部門,我被同事認為有討好他人、和稀泥的傾向。但實際上,我只是希望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而並非毫無原則之人。在面對底線問題時,我也曾毅然決然地與同事發生衝突,這足以證明我內心堅守的原則。我深知,自己絕不想將兒子培養成一個沒有主見、只會討好的人。我期望他能夠學會察言觀色,是為了讓他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敏銳地感知他人的情緒,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衝突與傷害。這並非是讓他放棄自我,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能維護自己的尊嚴與權益。
“吃虧是福”“犯錯誤是成長”,這些流傳已久的觀念在此時也受到了我的質疑。誠然,在一定程度上,挫折與錯誤能夠讓人汲取教訓,不斷成長。但從人性的本能出發,誰又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頻繁地吃苦頭呢?教育的目的,不正是為了引導孩子少走彎路,高效地獲取知識與技能,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嗎?就如同我們教導孩子做家務、自理生活一樣,是為了讓他們在未來的獨立生活中能夠遊刃有餘,節省自我探索的時間與精力。
然而,在這一系列的反思與困惑中,我也並未完全否定自己。正如曾仕強先生所說,孩子本身具有其獨特的天性與特質。如果他骨子裡是善良、積極向上的,即使教育方式存在一些偏差,他也能夠自我修正與成長;反之,如果他自身存在一些不良傾向,教育或許也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這讓我意識到,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能過分誇大教育的力量,也不能完全忽視自身的影響。
吳老師的課程於我而言,更像是一盞明燈,在我即將走向極端的教育道路上及時地予以提醒與調整。它讓我明白,教育並非非黑即白,在指責與放任、嚴厲與寬鬆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平衡。我不應固執己見地堅守自己的教育方式,也不應盲目地全盤接受他人的觀念。而是要在尊重孩子個性的基礎上,結合各種教育理念的精華,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之路。
未來的日子裡,我將更加用心地去觀察兒子的每一個細微變化,每一次情緒波動。在他犯錯時,我會努力剋制自己的指責衝動,嘗試以更加溫和、理性的方式去引導他認識錯誤,理解後果。我會鼓勵他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尊重他的選擇與決定,讓他在充滿愛與支援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