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生活雜感:思想的碰撞與自我成長(第2/4頁)
章節報錯
。
談到社會風氣,教育領域中家長給老師送錢的現象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不知道我兒子現在的班主任以及之前的班主任是否在教師節、春節或者三八婦女節等節日收受學生家長的紅包,我沒有任何證據,也未曾聽聞相關的訊息,但我真心希望他們都是師德高尚、風氣純正的好老師。這種給老師送錢的風氣,我和家人、朋友曾多次討論過。大家普遍認為,這種不良風氣的形成,家長要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這本無可厚非,但有些家長過度溺愛孩子,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吃虧受罪,於是便試圖透過給老師送錢的方式來獲取特殊照顧。而老師作為接受者,往往也會因為收了家長的錢而對送錢的家長的孩子給予更多關注。然而,這種不平等的對待一旦出現,那些沒有送錢的家長就會感到焦慮,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也能得到同樣的待遇,他們也會選擇跟風送錢,如此惡性迴圈,這種不良風氣便逐漸蔓延開來,甚至在某些地方已經成為了一種不成文的“規矩”。但我一直對這種風氣深惡痛絕,我寧願給老師買一些吃的、生活用品之類的東西來表達對老師的感謝,也不願意用送錢這種方式。因為送東西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的交流,就像在農村,一些熱心的家長會給老師送自家種的食物,這是一種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而送錢則完全改變了這種性質,錢是一種可以量化的東西,很容易讓這種關係變得功利化。在我小學的時候,教師節的時候同學們都會自發地給老師送禮物,從簡單的賀卡到稍微貴重一點的鋼筆、鮮花等,這些禮物混合在一起,老師並不知道具體是哪個學生送的什麼,大家只是單純地想要表達對老師的感恩之情。所以我堅信,送東西和送錢有著本質的區別,送東西可以讓師生之間像朋友一樣相處,而送錢則會讓這種關係淪為一種交易。如果什麼都不送,又會顯得人情淡薄,但送錢這種行為我是堅決反對的。
在學習的道路上,楊老師的一些觀點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說學習是學原理,這就好比我們走路,無論腳下是地板、土地、水泥地還是柏油路,只要我們掌握了走路的原理,就能在任何路面上行走。這種對學習本質的理解,讓我對知識的獲取有了新的認識。同時,楊老師還提到我與自己的關係就是我與萬事萬物的關係。當我嘗試用這句話來反思自己過去的經歷時,卻陷入了困惑。我一直認為自己對人友善,沒有什麼防備之心,對自己更是如此,可為什麼還是會遇到一些忘恩負義之人呢?這其中的緣由我還未能參透,看來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希望能在未來找到答案。
楊老師還提出了一個關於施暴者和受虐者的觀點,他說這個世界上是先有了受虐者,才有了施暴者。他以自己為例,說自己雖然脾氣不好,但從來不會對脾氣不好的人發脾氣,而是會對脾氣比他好的人發脾氣。聽到這個理論,我開始反思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遭遇。我意識到,或許正是因為我脾氣好,才會被一些人肆意對待,比如眼鏡妹等人。然而,我並不喜歡對別人發脾氣,我一直追求的是和睦相處。所以我認為楊老師的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在我看來,脾氣好的人之間更容易友好相處。透過這件事,我也明白了自己不喜歡和脾氣不好的人交往,因為他們的壞脾氣會激發我的忍耐和抱怨,讓我感覺很不舒服。但這並不意味著我要改變自己的脾氣,而是要學會更好地保護自己,避免被那些負面情緒所影響。
在保險這個話題上,周文強先生的言論讓我感到有些矛盾。他曾經推薦過窮人或者富人必買的保險,然而在另一些課程中,他又為了圖吉利,表示自己從不給自己買意外險、重疾險之類的保險,還說他相信自己不會生病、不會遭遇意外,他是從吸引力法則的角度來解釋的。但我認為,他作為一個公眾人物,這樣前後矛盾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