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宇寧掙到了他這一世的第1筆稿費。

這讓他大受鼓舞。

60塊錢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當天回到家,他就接著開始小說的創作了。

他投稿了18首詩,夠詩刊雜誌刊登兩至三個月的了。但現在的詩刊除了現代詩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詩歌形式,比如古體詩,甚至包括一些農民詩這種民間詩歌,所以留給他這種現代詩的每期版面空間沒那麼大,所以,他同時要開展其他文學型別的創作,尤其是字數多的小說的創作。

他想寫的第1篇小說就是前世那篇有名的小說傷痕。

正是這篇小說,開創了一個新的文學流派,傷痕文學。

八十年代的文學熱,始於“傷痕文學”,之後“新時期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文學”各領風騷。

傷痕文學的名稱,就是得名於這篇小說傷痕的名字。

前世這篇小說是上滬的盧新華在1978年的4月份創作的,當時他是1977年恢復高考之後的首屆大學生,也就是77屆的大學生,他是1978年3月份入學,他考入了復旦大學的中文系。

這篇小說就是他在入學一個多月後創作的。

當時他創作後是發表在學校的牆報上。

這篇小說首先是在學校內部名噪一時,到了4個月之後,也就是1978年的8月份,上滬的文匯報採用了這篇文章發表在報紙上,這才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盧新華也因為這篇小說而成為80年代初國內文學的寵兒。但是後來他並沒有繼續走文學的道路,而是出國去北美謀生去了。

其實傷痕文學的發軔之作並不是傷痕這篇短篇小說,而是發表在1977年11月人民文學上的班主任,這是京城的作家劉心武創作的。也是一篇短篇小說。

劉心武創作這篇班主任,正是在1977年的夏天的時候,也就是季宇寧現在想寫一些小說的時候。

根據前世劉新武的回憶,他是在今年夏天透過郵寄向人民文學雜誌社投稿這篇小說的。之後又到人民文學雜誌社去改稿了一段時間,最終是11月才發表出來的。

也許劉心武此時已經將這篇小說郵寄到了人民文學雜誌社,也許劉新武此時還沒有完成班主任這部小說。

所以季宇寧要寫一篇傷痕文學型別的小說,在這個時間並沒有太超前。

他花了三天多的時間,到星期四的時候,寫完了這篇小說。

這次他可不是完全照抄,而是進行了一些再創作。

前世的傷痕這篇小說是7000字左右,而且這篇小說和班主任相同的是,都採用了這個年代比較常見的那種說教式的行文風格,也就是那篇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那種寫作手法。

這在前世的季宇寧看來,這樣寫是介乎於小說和宣傳稿之間的,純粹的文學價值要少一些。

他改後的小說,多了幾千字,達到11,000字左右。這個字數仍然屬於短篇小說。現在這個年代,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的界限是25,000字,在25,000字以上的是中篇小說,如果超過13萬的,這算長篇小說了。

小說的背景仍然放在上滬這個城市。而他的前身就曾經在蘇省蘇中那邊插隊過,當時當地的知青很多也是來自於上滬。所以對上滬的生活比較瞭解,這也算很正常。

小說的內容仍然是母女倆因那個時代而造成的傷痕,但是他修改後把這篇小說的立意拔高了,他把這個傷痕沒有停留在那幾年給個人和家庭造成的痛苦,而是把這個傷痕放大到了國家民族的傷痕。

所以他這樣的傷痕,還同時包含著愛國的主題。

他有著後世的見識,這是這個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