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出行,那是極其不方便的,跨越三個村子,有些人可能就一輩子再也見不到了。雖然簡和黎是官,但是馬車在路上走的時候,該顛簸還是會顛簸的。

在北邊就更是難受了,流放的犯人都是往邊陲之地派,就是因為生產力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樣子的地方生活條件很差,對犯人來說,是一種折磨。

對此,樂昌郡主自然很心疼的,但是簡若寧一直不明白的是為什麼簡和黎不回來,哪怕是呆在那樣一個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不毛之地的地方,都不回來。

甚至還影響了簡若晟的學業,簡若晟如今都二十七八了,可還是沒有一個實在的職位,而是等著之後再考,等中了進士之後朝廷再行分派。

要簡若寧說,簡若晟的學習進度相對簡若泓和簡若瀟來說如此之慢,和不在京城,教育質量跟不上也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雖然簡家想著經世致用,覺得子弟還是靠自己拼搏,這樣家裡的人才不會懈怠,才能長長久久。

但是簡家畢竟是開國的勳貴,如果上書,請求皇上給個蔭封,其實也不難,甚至因為簡家一直都沒有上書請求過什麼,可能還會變得很簡單,說不定起步就是六七品的職位。

這條路可比走科舉路,要簡單的多,也要容易的多。簡若晟已經到了這個年紀,等到他考中,都不一定是什麼時候了,大半生都浪費在學習身上,真的划得來嗎?

其實簡若寧覺得,如果簡若泓、簡若瀟、簡若淮這三個哥哥,哪一個考到了三十歲都還沒有一個成績的話,簡和硯也是不會再讓繼續考下去的,而是直接謀一個差,先當著,再慢慢的升上去。

簡若寧不明白的還不止這一點,還在於簡若晟現在已經是舉人了,其實簡家已經可以替他謀一個差事,而不是這樣等著他高中。

二叔為什麼不這樣做呢?難道是因為不想用簡家的勢力?

可是古代和現代是不一樣的,這古代,一個大家族就是同氣連枝的,甚至一個地方的同一個姓氏,那都是一條心的。

張家的兒子欺負了我王家的女兒,全村姓王的都會去討伐張家的。畢竟如果這個時候不硬氣起來的話,就顯得王家比張家弱了,以後還會出現更多被欺負的王家女兒。

而有義務的話,自然也會有權利,你爺爺幹了好事,你就有機會憑藉著這個名頭就比平常人強一頭。

所以無論簡和黎怎麼做,他在外頭看起來,都會是侯府的嫡子,郡主的兒子。這是他抹不掉的。

既然抹不掉,為什麼不討點好處,反而要去外頭受苦呢?

或許簡若寧就是一個普通人,喜歡錢,喜歡一切世俗的東西,簡若寧覺得,普通人一輩子也挺好的,有父母疼愛,有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照,有一個自己的小家,一輩子安安穩穩最好。

所以簡若寧註定拋不開,也放不下,不能像簡二叔那樣瀟灑爽快。

這可能也是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