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在家鄉老幼面前誇耀戰績時,滿嘴孔夫子的仁義道德,儼然將自己的行為描繪成對異族的正義反擊。西洋人對此百思不得其解,認為這些“東方的亡命徒”既滿口儒家禮儀,又比任何人都更加殘忍。

“他們的嘴裡是孔夫子的仁義,手裡卻是沾滿鮮血的刀。”一位西班牙傳教士在航海日誌中寫道。

在西洋人眼中,這些海盜的矛盾性格顯得尤為瘋狂。他們喊著“尊老愛幼”,卻能毫不留情地屠殺敵船上所有的西洋士兵。

他們在戰後會為遇難者超度,卻又毫無心理負擔地將屍體拋入海中。

有時,海盜劫掠後的畫面甚至令人哭笑不得——

一艘被劫的葡萄牙商船甲板上,私掠者們將敵船的火炮和火槍打包帶走,同時放下一大堆米糧,甚至留下一封“儒雅”的信箋:

“君子不絕人生路,餘糧贈爾,望珍重。”

這種匪夷所思的行為讓西洋人迷惑不解,但對大夏人來說,這不過是宗族文化的延續。海盜雖流浪海上,但仍以家鄉的價值觀為核心,無論行事多麼殘酷,總要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合乎家規的解釋。

私掠海盜間的聯絡,遠比西洋人想象的複雜。

他們不僅僅是單純的海盜團伙,更是以同鄉同宗為基礎建立的網路。

來自同一村落或宗族的私掠者,無論航行多遠,都會在異地找到同伴的庇護。

“水深火熱處,必有同袍助。”

這是大夏私掠者間流傳的一句老話。

無論是遇到朝廷的巡海艦隊還是西洋人的火船,海盜們總能迅速在暗中建立聯絡,從家鄉的宗族延伸到海上的盟友。

他們之間的信任,比金銀更牢靠,比刀槍更可靠。

這種血脈與地緣的紐帶,成為他們在海上風暴中生存的重要保障。

而每當一艘商船出現在視野中,私掠者們喊出的口號,往往讓西洋人膽戰心驚:

“替家鄉爭氣,替祖宗掙臉!”

他們的每一次劫掠,不僅是對財富的追逐,也是對宗族榮耀的延續。

正是這種深厚的宗族文化,也讓他們無法擺脫大夏皇帝劉鷺的掌控。

劉鷺敏銳地看透了私掠者的根基所在——

“他們的命,不在他們的船上,而在家鄉的祠堂裡。”

劉鷺毫不猶豫地利用這一點,對私掠者施行鐵腕政策。

一旦某個海盜觸碰了皇家商船或朝貢國的利益,他不需要追蹤海盜本身,而是直接派兵直搗其家族的祠堂,將族譜燒燬,將宗族產業沒收。

對於這些視家鄉與祖宗為生命的海盜來說,這是最沉重的打擊。

這種政策不僅有效削弱了海盜的活動,還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南洋的秩序。

被壓制的私掠者,逐漸學會了在“規矩”內生存。

他們不敢搶朝廷的船,只敢搶西洋人。

甚至在某些時候,他們會主動幫助朝廷巡邏,打擊那些觸碰禁忌的新海盜。

劉鷺以鐵血手段,將桀驁不馴的私掠者納入了他的南洋秩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