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大明人傑(7)(第2/2頁)
章節報錯
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餘,自身則只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李如松憑此一戰,威名遠播於明日朝三國,入朝參戰僅僅一個多月,便收復失地五百餘里,接連收復平壤、開城二都,戰績斐然。』
『接下來的碧蹄館之戰,明軍三千遼東鐵騎,遭遇三萬日軍圍攻,被困山丘。』
『李如松聞知訊息,親率兩千騎兵緊急救援,與日軍廝殺一晝夜,終於逼退日軍。』
『戰後,日軍再不敢與明軍野戰,哪怕坐擁十二萬大軍,亦不敢同區區三萬明軍決戰。』
『而明軍由於人少,面對固守不出的日軍,李如松也是無計可施,戰局陷入僵持。』
『不過,就在僅僅一個多月後,李如松終於找到了日軍的軍糧庫所在,並密令其弟李如梅率敢死隊七百勇士,深夜奇襲,一舉將日軍十三座大倉,數十萬石糧食全部燒燬。』
『至此,勝負已分,李如松入朝僅僅四個多月,便掠地千里,橫掃半島,接連收復平壤、開城、漢城三都,令大明威名遠播。』
『回京之後,李如松因功被封為左都督,太子太保,進一步獲得了萬曆皇帝的寵信,並在李成梁遭彈劾被罷免後,不顧言官反對,強令李如松接替了其父的遼東總兵之職。』
『又一年後,韃靼土蠻犯遼東,李如松擊潰敵軍後,又率輕騎追擊,不料,竟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
『這一戰,李如松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卻終究是力不從心,寡不敵眾,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終年四十九歲。』
『萬曆皇帝聞訊後“痛悼”,令具衣冠歸葬於順天府。並追贈李如松為少保、寧遠伯,賜諡號“忠烈”,為其立祠紀念。』
『將軍百戰死,李如松死的壯烈,也確實無愧人傑之稱號,只是他自己一死了之,卻也為大明滅亡,埋下了天大的禍根。』
『因為作為將軍,李如松性如烈火,卻又對麾下將士無比偏愛,仗著萬曆皇帝的寵信,哪怕其帳下有人作奸犯科,他也願意幫忙遮掩,幾乎無視國法。』
『所以在他之後,那幫本就桀驁的遼東將門,也是有樣學樣,在驍勇善戰的同時,對朝廷,對大明,卻逐漸失去了敬畏之心,其麾下之兵,也近乎成了他們的私兵。』
『更不要說,後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李如松活著的時代,僅僅只是其帳下一奴酋而已。』
『正是在李如松的栽培、放縱之下,努爾哈赤所部女真才最終做大,並於後來反叛大明。』
『不過,不管怎麼說,李如松作為大明的將軍,為大明東征西討,更是因為護衛邊疆,直接戰死沙場,屍骨無存,其戰績功績,皆無愧於“大明人傑”這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