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嶺關,這座橫亙在新興郡與晉陽郡之間的雄關,宛如一道天塹,將楚國的疆土與北匈狄的鐵騎分隔開來。它靜靜地矗立在那裡,見證了無數戰火的洗禮,也承載著無數楚人的血與淚。

北匈狄的營寨如長蛇般蜿蜒,連綿不絕,一眼望去,彷彿沒有盡頭。那密密麻麻的帳篷,在陽光下泛著冷冽的金屬光澤,讓人不寒而慄。少說也有十萬人馬,這龐大的數字,如同一座無形的山,壓得人心頭沉甸甸的。

北匈狄的軍隊,與楚國的軍隊截然不同。他們是遊牧民族,崇尚自由與力量,他們的軍隊中沒有後勤,沒有民夫,每個人都是戰士,每個人都是獵人。

他們出征時,每人攜帶五六匹馬,還帶著大量的牛羊,走到哪裡,就吃到哪裡,走到哪裡,就搶到哪裡。這種生活方式,讓他們成為了草原上的霸主,也讓楚國的將領們頭疼不已。

而楚國的軍隊,雖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但卻需要大量的輔兵和民夫來運送物資。這種龐大的後勤體系,雖然保證了軍隊的持久作戰能力,但也讓楚國的軍隊在機動性上大打折扣。

北匈狄對石嶺關發動了突襲,不過陳若海卻是個合格的將軍,他的晉北軍擋住了第一波出其不意的突襲。

他們穩穩地守住了關隘。

石嶺關是晉陽的門戶,一旦失守,晉陽將無險可守,整個楚國也將陷入危機之中。

然而,北匈狄並沒有放棄。他們調集了更多的兵力,發動了更加兇猛的攻城戰。

那些騎著高頭大馬的北匈狄戰士,如同潮水般湧向城牆,他們的弓箭如雨點般落下,讓楚國的守軍應接不暇。

但陳若海卻毫不畏懼,他指揮著晉北軍,用弓箭、滾木、礌石,一次次地將北匈狄的攻勢擊退。

北匈狄的騎兵雖然勇猛,但卻不善攻城。他們沒有足夠的攻城器械,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去挖掘地道、搭建雲梯。

但幸運的是,他們得到了新興郡投降的豪族的幫助。這些豪族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他們無法帶走這些固定資產,所以無論是楚國還是北匈狄,他們都不在乎。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只在乎誰能保護他們的財產。於是,他們為北匈狄提供了攻城器械和攻城方法,讓北匈狄的攻勢變得更加猛烈。

當然,反抗北匈狄的人不少,但當楚奸的人更多。

這就是善財難捨,豪強心中無國。

石嶺關前的道路卻十分狹窄,寬度不夠,所以即便北匈狄有十萬人馬,能擺開的也不過幾千人。

而陳若海雖然只有三千人,但他卻憑藉著地利,穩穩地守住了關隘。他指揮著晉北軍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北匈狄的攻勢如同疾風驟雨般猛烈,但陳若海卻如同磐石般穩固。他指揮著守軍一次次地將北匈狄的攻勢擊退,讓北匈狄韃子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五天的攻城戰下來,北匈狄丟下了上萬的屍體,卻毫無進展。而陳若海手下的晉北軍也損失過半,死傷過千,重傷數百。現在,算上輕傷的,所有能戰之兵只不過千餘人。

陳若海不得不從被徵調過來的各地團練中抽調人馬上城協助防禦。

文淵自然也在其中。

文淵知道,一旦需要民團上戰場,他,必然是第一個被徵調的,他毫不意外。

不過,當看到關上的場景時,心中也不禁湧起一股豪情。他知道,若是石嶺關破了,他們的家人將無處可逃,將淪為北匈狄的奴隸。所以,他們必須死戰到底!他的文家莊那麼多人,能往哪裡逃,當官的可以逃,但他們這些底層人,卻走不了。

此時陳若海站在點將臺上,望著臺下的團練兵們,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多餘的話,也不用我多說。身後就是晉陽城,你們也都是晉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