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新作物的另類推廣(第2/2頁)
章節報錯
京師幾十萬人口,近郊縣城十幾萬人口也是尋常,酒樓茶肆,勾欄楚館是數不過來的,消費基數太大,相對來說這新式作物還是供不應求。
今年,種植面積又不知擴大了多少倍,但價格已經同去年持平。
價格曲線馬上要往下走了,可以預見,日後會逐年降低,最終淪於尋常,至於會經歷多久,則不再是我考慮的問題了。
我的目的已經達成,即賺了錢又把新式作物推廣了出去。
保守估計,好錢還有三五年可賺,但利潤也會逐年減少,搞不好還會滯銷,這年頭可沒有冷藏設施,沒辦法拉到山東山西去賣,即便拉去了,人家也不認,擴散總需要一個過程。
所以捨出這些莊子,我並不是很肉疼,前提是能夠換來我的自由。
只是可惜啊,皇帝還是沉默。
要不把朱老三給宰了?
有那麼一瞬間,我腦子裡冒出這樣一個念頭,因為這貨,耽誤了我多少事,剁碎了他一點都不冤。
我去求見皇帝,不見!便問安,他也給我免了!
這讓我無計可施。
這一天,我把幾位高才請來商議。
兩年前,已到中年的徐光啟終於高中進士,而且入了二甲,得授翰林。
而翰林,可以說是高官進修班,只要自己不犯蠢,熬到四品並不是難事,入內閣的機會也大大高過其他中樞部門。
這老倌也是個不管不顧的,入了翰林院依舊住在我的王府,我惡毒的猜測他就是為了免費蹭吃喝。這只是玩笑,老倌並不是一個官迷,也不會鑽營。科舉於他而言只不過是完成讀書人的夙願罷了,他真正愛好的,還是各種實學。
最近,他正在編撰一本新書,名為《農政全書》。
我看過部分草稿,從國家大政一直講到田間地頭,從周朝論述至而今,且不說這本書將來能有多大的作用,只這份精神就值得推崇,這才是讀書人該乾的正事。
風花雪月,吟詩作賦雖好,卻並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安肯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像李白,柳永,唐伯虎這樣的,做個文學家,負責文化娛樂生活就頂好,真做了官入了中樞,很大可能名聲就毀了,十有八九會淪於平庸。
老倌要編書,我自然舉雙手雙腳贊成,而府裡有關新式作物的零散資料極多,我正愁著無人整理呢,就都交給了他。
同坐的,還有徐光啟的弟子孫元化,我的侍讀畢懋康。
孫元化至今還是個秀才,舉人對他來說已經成為執念。
所以今年落榜之後,他索性辭了知行學堂副祭酒,躲在我府裡一門心思的做學問。偶爾去貢院,國子監走一走,名為探討學問,實則就是在押題!
其實沒有用,主考官出的題肯定是押不中的,若被押中,考官的前途同名聲也就毀了,這就是科考題目越來越不知所云的原因,都是被逼的。
科舉有啥用啊,跟著我混多美,但我不能這樣說,就只能由著他。
四人邊喝茶邊嗑瓜子,這已經是京城的新時尚。
據隔壁朱老五說,勾欄裡姑娘喂瓜子更得味。我一直在猶豫在掙扎,這個年紀偶爾去嗨皮一下也不過分吧?
我把就藩的事同幾位說了,叫他們幫忙出出主意,都是多年的交情,我也沒什麼可避諱的,這幾位值得信任。
畢先生的一句話,值得我深思。
“若求之不可得,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