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賀知章在京畿道的見聞不少,但最讓他說的眉飛色舞的卻是當今詩壇上詩風的悄然變化。
隨著清音文社掀起的漫天波瀾,隨著弘文印社彗星般的崛起以及《清音弘文雙月刊》的南風北漸,同樣也是得益於四世家衰落的結果,由現任安宜縣令陳子昂提出,被清音文社大力標舉的“提倡風骨,提倡興寄”的新文風已是潤物無聲般的逐漸為士林與詩壇所接受。
此舉標誌著自六朝齊梁以來牢籠詩壇數百年的宮體詩風不可避免的開始走向衰亡。當這種與時代精神更為契合的新文學理論最終取代宮體詩風的地位時幾千年詩歌史上最為輝煌最為璀璨的盛唐時代就將徹底衝破黎明前的黑暗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雄渾之勢宣告它的降臨。
陳子昂以詩壇邊緣人物的身份提出的這麼一份非主流文學主張之所以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大的傳播效果,唐松可謂是居功至偉,是他透過自己的努力加速了這一過程,生生將詩歌史中的盛唐提前了近二十年。甚至可以說是他用雙手推開了詩歌史中盛唐的大門。
作為一個酷愛古代文化的穿越者,唐松雖然無法與人分享這份強烈的自豪與成就感,但隨著賀知章的敘說,他的心底卻難免湧起一陣陣一浪浪澎湃的激流。
二十年哪,可以成就多少旗幟詩人?又可以成就多少旗幟性的作品?想著這些問題時所生髮出的那種成就感又該是多麼的強烈?
便是撇開這些無法對人明言的東西不說,在這一過程中,弘文印社亦是受益良多。畢竟這種詩壇新風·這種全新的文學主張是由弘文印社獨家釋出與推廣的。新文學主張愈被人接受,弘文印社及其附屬的《清音弘文雙月刊》權威的地位也就逐漸的隨之深入人心。此次弘文印社在北地如此順利的擴張過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
終有一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弘文印社與《清音弘文雙月刊》必將成為引領士林輿論的一面旗幟,而在這個時代,得士林者就意味著得民心。
這才是唐松作為一個穿越者給自己打下的最堅實根基。
兩人正說著話時,卻聽到外面一陣擾攘之聲,不等唐松問話,賀知章先一步跑出去打問。稍後他回到門口向唐松連連招手,“出去瞧瞧,有大熱鬧了”
在公事房內也沒什麼事情,唐松索性就跟他一起到了尚書省門口,沿途遇到許多官員皆跟他們一樣的舉動。
等兩人到了大門處時,門內門外早已人頭湧湧擠的是水洩不通,好在前面有賀知章開路,唐松跟在他身後鑽出了大門處的層層人牆。
終於擠到人群最前面時,就見皇城左右兩邊的各部寺監門口都已站滿了人,這一遭顯然是皇城內各大衙門的集體大出動了,而引發這番熱鬮場景的是走在皇城正中的一批人。
這批人約有千餘之數,排著整齊的隊伍,隊伍中穿各色服飾的人均有,一身粗衣的白髮老農,錦衣華服大腹便便的商賈,青衿計程車子,緇衣的工匠,甚至就連濃妝豔抹的歌兒舞女都有,總而言之,當世凡能想到的行業這群人中都有代表。…;
而走在這一群各行各業百姓隊伍最面前的,赫然是當朝政事堂中首輔相公武承嗣,在他身後一步遠處,跟著另一個身穿王服之人。也是在賀知章的紹介之下,唐松終於第一次見到了武三思本人。
武承嗣面色端肅,躬身之間雙手捧著一本表章,引領著武三思及千餘百姓代表肅穆向宮城行去,唐松跟周圍其他人一樣都不知道二武這演的是哪一齣,但誰也都知道這次的事情必定小不了。
隨後就有亂紛紛的訊息傳入,言說能進入皇城的這千餘百姓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就在皇城之外,尚有約兩萬五千的百姓聚集,至於他們要幹什麼,至今仍未揭曉。
這一支古怪的隊伍在滿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