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聽到《二十四孝》故事是在75年前1933年農曆臘月,大約臨近過年的時候,我剛度過四歲生日,爸爸從年貨市場上買回來6張年畫,貼在了裡屋臥室牆上,每張畫上都有4幅古代人物故事圖畫,共計24幅。我問爸爸這畫上都畫些什麼?爸爸說:“這是我從小時候就知道的二十四孝圖。你們兄弟姐妹也都應該知道,都得背會,都得照著去做。”從那以後我很快就脫口而出地會講那些耳熟能詳的感人至深的孝子故事,隨時隨地能給親友或玩伴兒講什麼“郭巨埋兒”、“黃香扇枕”、“孟宗哭竹”、“丁郎刻木”、“閔子騫鞭打蘆花”、“老萊子綵衣娛親”等故事,百說不厭。從那時起,自己便養成了孝順父母的良好品德,直至今日,連兒孫輩都受用無窮。

上面這段舊話,並不是無緣無故重提的,而是有一件新鮮事兒觸動了我從小到大、從大到老養成的孝感情結。端午節後不久,一位民間文藝界朋友在電話中談起另一位學界同事和作家康乾(楊永信)的近況時介紹說:“他近幾年一直都在創作,出版了一些文學作品,受到讀者歡迎。即將出版的一部作品書名叫做《二十四不孝》,他想請您給看看,指點指點,能為他寫一篇序言更好。”我一聽這話,突然有一種稍覺新奇的新鮮感。我心裡想:為什麼不寫一部《新二十四孝》,卻偏偏要寫一部《二十四不孝》的書呢?倒要看看!

作者帶著這部書的校樣來訪我時,我從他對當下複雜混亂的社會思潮造成青少年道德缺失的負面後果做深度評議中,看到了他對社會道德教育的高度責任感,看到他維護中華文明道德根基的強烈正義感以及難能可貴的良知。他決定從不孝的案例中發出他的警世衷言,讓人們一起來關注、醒覺和反思。

作者深知利用古代的“孝”與當代的“不孝”做出鮮明比照的構思方法,因而自然就會活靈活現地顯示出中華文明中儒家傳統“孝”的倫理思想美德的核心價值,發人深省,從而可以潛移默化地塑造少年兒童讀者的精神世界。

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用“孝”做為維繫家族世代傳承的道德準則,從而達到人倫社會的高度和諧。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高度文明科學進步的新時代,是不是就可以完全不要“孝”的傳統美德了呢?答案當然是要的。因為社會發展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現代文明和現代野蠻是孿生兄弟,現代文明社會的背後因道德缺失和敗壞衝破了道德底線的惡性事件並不少見。所以,今天還應當大力提倡為人子女一定要感念父母養育之恩,常懷報答之意;尊敬父母,關愛父母,善待父母甚至盡力贍養父母,也都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今天,發揚“孝”的美德仍然是鞏固親情紐帶保證和諧家庭代代相傳的關鍵。

“百善孝為先”是古代中國的普世倫理觀;同時,古代人對於普及這種美德的教養手段,也做了傳播“二十四孝”故事這種最佳的優選。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用來做少年兒童的啟蒙教材、宣傳孝道的通俗讀物。以後,又有人刊行了《二十四孝圖詩》、《女二十四孝圖》等,流傳甚廣。在傳統建築物和手工藝品上的木雕、磚雕和刺繡上,隨處可見二十四孝題材的精美圖案,孝道的普及和弘揚成效極大。如今,《二十四不孝》的作者康乾繼承發揚了這一優良傳統,並用二十四個不孝的故事做為素材對照顯示“孝”的光輝聖潔美德,更是一種很好的創新,值得稱讚和敬佩!

我相信這部《二十四不孝》一定會成為讀者愛不釋手的讀物和膾炙人口、不脛而走、家喻戶曉的故事。這部好書將會在盪滌社會思潮中的汙泥濁水和淨化青少年心靈等多方面做出巨大的貢獻!

烏丙安 2009年6月

母親節閱稿、父親節寫序、時年八十

三更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