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克人。全家被流放到遠東的赤塔。老爸是修地球的,老孃是個會計。他本人靠考學,才又回到大城市。然後一路就是混法律系,但這個傢伙比較隱忍,在老勃時期,不像同時期薩哈羅夫那些人一樣肆意張揚,最後把自己給摺進去,相反他在體制邊緣,算是遊得不錯的。一直到戈哥出場,機會到了之後,才跳出來。運氣也相對好,當時彼得堡**系統內部,他也不是一開始就冒尖,而是**內部幾個早期大佬在爭當人大代表喬不攏的時候,他由二線出場,替補上了位,然後再到莫斯科開會,一舉成名等等。前文都說過。
如果說索老大是劉邦,那整個彼得堡幫是由三種人構成。第一種是張良模式。這種其實可以忽略不計,所謂智將,自己本身有料,有路,選主人的時候,自由度大,可以韓王,可以楚王,至於漢王,那要你的基礎相對穩固,他看你成大事有個6成以上機會,他才會來錦上添花,而且也不太會和主人相始終。屬於這一路數的,例如有丘拜斯,他是青改派的頭頭,他們的理念是政經完全自由化,還有雅科夫列夫帶領的原市委官僚班子,丘拜斯因為一頭紅髮以及激進經改(他的祖先也不是俄國人,而是波羅的海民族,立陶宛或是拉脫維亞族系)綽號紅魔,雅科夫列夫因為是原市房管局長出身,長期主持市政,綽號水管工。這些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小索行情好的時候,就在帳下聽用,有更好的機會,或是離開(紅魔後來轉投小葉子門下發展),或是背叛(水管工在96年時,有了外力支援,就在背後給了索老大一刀)。
第二種叫樊噲模式,這也簡單,既是鄉親,又是親戚,同氣連枝,有事的時候,一聲胡哨就起來了。屬於這個型別,例如梅德韋傑夫,格列夫,都是彼**律系出身,小梅的家庭是高知,氣質理念,和索老大是一路貨色,而小格,家族都是德裔,當年老爹發配所有德裔去中亞,他是第三代,也是從哈薩克靠考學回到彼得堡。這些人,大潮一起,自然就和老師走,沒什麼多說的。小梅是專門負責油印海報,老師壓軸演講之前,他負責墊場,先說幾個小段子活躍會場氣氛,後來變成派系裡公認的管家,所以他的綽號叫維齊爾(土耳其語宰相的意思)。而小格是掛著法援旗號,組織研究生護法隊的,又是個純德裔,所以他的綽號叫做羅姆。
第三種蕭何模式才是最重要的,前面的樊噲模式,可以招之即來,但來了後還需要慢慢培養。而這種就不用了。這些都屬於在體制有過歷練的小吏階層。這些人活得其實都很明白,他們對自身有明確的定位估算,雖然過了獨木橋,在體制內有了一個位置,但因為沒有血統人脈的加持,老豆不叫李剛,所以在體制內成就有限,一般沒有特殊機緣,連山腰都到不了。這件事想明白了,心卻不甘,碰到潮起,心理小算盤一打,換跑道就提上議事日程。那位說難道他們不能借平亂立功,因為他們算的太清楚,利益抉擇嘛,平亂之後,還是原來的領導開受獎名單,排在前面自然還是領導的近人,即便有你,仍然排在最後面,這就是官場的潛規則,這樣等同一切都沒有改變。而換跑道不同,過檔就是基本幹部,一旦得手,則是暴利。同樣是賭運,幹嘛不賭賠率大的。屬於這個型別,很多了,小普這些有名的,後頭再說。說幾個二線典型的,穆特科,本是水手出身,比較上進,讀個航校,比較積極,靠近組織,比較能幹,十幾年熬成區委幹事,但出身決定仕途,草根奮鬥到30多歲,幹到區一級,基本到頭了,碰到漲潮,水手一算,押上去,變成**的區長,幹得風生水起,把手裡的基洛夫區變成自由堡壘,管後勤,補給,人手,站街亂七八糟什麼都管。成功以後,變成副市長,管基金會,用足球俱樂部洗錢,最後變成俄國足協主席,派系的大帳房,綽號金鵜鶘。梅津採夫,鐵路工人家庭,也算是比較上進,從扳道工,幹到段長,參軍考鐵道兵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