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林子軒的記憶中,有兩處地方的文物流失讓他印象深刻。
一處是敦煌的莫高窟。一處是洛陽的龍門石窟。
在後世,他看過餘秋羽寫的《文化苦旅》,其中第一篇叫做《道士塔》,講的就是敦煌莫高窟的故事,裡面的那位王道士讓人痛恨不已。
王道士原本是位普通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負責看守莫高窟。
有一天,他偶然在莫高窟的一個隱秘洞穴內發現了大量的文物。
他並不明白其中的價值,便拿了幾卷經書送給縣長。縣長又送給了甘肅學臺。
這位學臺是位金石學家,懂得洞窟的價值,便建議送到省城保管,但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猶豫了。
最終,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隨手取一點出來的文物,在官場上被當作禮物送來送去。
後來,這些經卷被外國人發現了,他們如獲至寶。
大批歐洲的學者、考古學家、冒險家們不辭辛苦的趕到甘肅。趕到莫高窟,只為了能獲取洞窟中的那些經卷。
他們最後面對的就是那位看守著莫高窟的王道士。
一場完全不對等的交易在莫高窟前開始了,王道士的開價並不高,甚至低的可憐。
1905年,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隨身帶著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
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迭子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
1908年,法國人怕希和用少量銀元換去了10大車、6000多卷寫本和畫卷。
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300多卷寫本和兩尊唐塑。
這位王道士並不知道從他手中交易出去的是一個燦爛的文明。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
在洛陽,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龍門石窟。
1931年,美國人普愛倫去洛陽參觀,遊覽了龍門石窟,他對這些石雕感興趣,將其中的《帝後禮佛圖》拍攝下來。
《帝後禮佛圖》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照皇太后禮佛的情景。
普愛倫返回北平後,同北平的古董商嶽斌商議,簽訂合同,以5年為期,4萬元為代價,將《帝後禮佛圖》運往美國。
嶽斌趁當時時局動盪,買通洛陽當地駐軍,將《帝後禮佛圖》鑿成碎塊,運回北平。
他請人將碎石塊粘對修配,最後拼湊成《皇帝禮佛圖》和《皇太后禮佛圖》兩塊浮雕,賣給了美國人。
可以說是罪大惡極。
人民的愚昧,當權者的不作為,西方文物販子的貪婪,是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主要原因。
正如《道士塔》中出現最多的一句話:我好恨!
恨沒有早生一個世紀,恨沒有擋在莫高窟前,恨沒有攔住那些駛往西方的貨輪……
林子軒穿越到了這個時代,有了一點力量,他覺得應該做些事情,讓後世的中國人不再那麼的痛心,儘可能的把文物留在中國。
丁聞江和林子軒說這番話沒有其他用意,他和林子軒的觀念相同,教育背景相同。
兩人都是從英美留學歸來,都支援傳統文化,反對蘇聯,都願意為這個國家做點事情。
林子軒知道這件事太大,不是他一個人可以完成的,耗費的時間太長,要一直和西方的文物販子作鬥爭。
所以,他需要尋找一群志同道合者,成立一個龐大的民間機構,持續的運轉下去。
&ldo;就從我們開始做起吧!&rdo;在龍華鎮的桃花叢中,林子軒堅定的對丁聞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