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留學生在法國一邊讀書,一邊到工廠工作,生活較為艱苦,形成了各種團體,這也是國內留法派的根基所在。

在歡迎的人群中,林子軒看到一位個子不高的青年用力擠過來熱情的用四川話和他打招呼,口音有點重,他沒有聽清楚。

他握著那位青年的手用力的搖了搖,說了一句安慰的話。

&ldo;你們在法國受苦了。&rdo;。

☆、第二百九十一章 那一段法蘭西歲月

在五四新文化的影響下,大批中國青年為了尋求科學知識和救國真理登上了前往法國的郵輪,從此開始了一個嶄新的人生。

和其他留學方式不同,去法國勤工儉學的門檻較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國內勞動力嚴重缺乏,法國政府認為大批的華工不僅能幫助打仗,日後也可以幫助建設,只是要對華工進行一定的教育。

他們的意思是對華工搞一個職業技能培訓,讓這些華工以後在工廠充當廉價的勞動力。

中國國內的蔡元賠等人認為可以用勤工儉學的方式來使華工掌握法國先進的技術,這對回國發展大有好處。

中法雙方一拍即和,1916年,成立華法教育會,專門負責此事。

選擇法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法國的生活費用低廉。

在這個時代的中國,社會上對學生有&ldo;一等西洋,二等東洋,三等本土&rdo;的說法。

官費留學,份額極少,機會又非常有限。

於是,如何爭取少花錢還能出國留學就成了問題的焦點,到英美等國留學,一年的費用要二千元左右,在法國,只需要七百元。

而在法國的外省,每年每人學食宿費不過二三百元。

這給了普通人家出身的青年一個到國外學習的希望。

這些中國青年說是留學生,其實相當於出國務工人員,只是法國政府會提供教育的機會。

但就算是這樣,前往法國的留學生也分為官費和自費兩種。

官費生費用全免,自費生由工商界捐款資助每人1元,自籌2元,共3元。

他們在郵輪上住在四等艙,每頓飯每人給一塊麵包、一瓢湯,有時給一點剩菜。

192年1月2日的《小馬賽人報》這樣報導。

&ldo;1多名中國人,他們年齡在15到25歲之間,身穿西式服裝。頭戴寬邊帽、足蹬尖皮鞋,顯得彬彬有禮和溫文爾雅,靜靜地站在&l;安德烈?勒蓬&r;號的甲板上。&rdo;

留法學生剛開始會進入中學學習法語,隨後就是四處到工廠打工。找機會進入大學學習。

求學的條件非常艱苦,境遇十分悲慘,他們有的住進了巴黎的貧民窟或者就露宿街頭。

&ldo;我們什麼工作都做,架子放下了,面子撕破了。輕活、重活、臨時雜工,碰上就幹,為的就是掙一點吃的。&rdo;

這是勤工儉學的中國留學生在法國的真實遭遇。

林子軒在國內看到過這類報導,這才說出那句慰問的話來。

他來到巴黎普安特大街39號的華僑協社。

華僑協社是旅法華人的公共機關,成立於1919年月31日,其性質就如中國的會館和商會,各種機關都匯集在這裡。

勤工儉學的留學生初到法國時,多集中在這裡等待著工作或者上學的機會,和國內的通訊也在這裡轉交。

在華僑協社,林子軒看到的情況更為糟糕。

華僑協社是一棟別墅式建築。但卻擠滿了沒工作也無法上學的留學生。

他們住在地窖裡,地窖住不下,就在花園草地上搭帆布篷居住。